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面門、面頰、耳門、太陽穴、後腦、胸部、腹部、軟肋、襠部、後背等。應用時;可從對手前面施以攻擊;亦可從對手後面或體側發動奇襲。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一擊中的;重創對手。 三、反背捶拳法應用要則 (1)高度重視反背捶正確的動作技術與功力訓練。 正確的動作技術是指能夠充分發揮機體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是快速完成進攻動作的保障;是有效擊打對手的前提條件;因而要高度重視。同時;也要注意對拳背這個力點的功力訓練;平時可用拳背摔打沙袋、軟木板等;以增大拳背的硬度;提高它的攻擊力度;確保拳背不受傷。 (2)動作要迅猛;勁意要冷脆抖炸。 發力之前身體要放鬆;做到形松意緊。發力時要集力於一點;發力於瞬間;勁意冷脆抖炸;真正做到“出手如閃電;回手似觸炭”、“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這樣的藝境。 (3)得把要準;搶打時機。 得把即得到對方的手把和腿把。只有準確得把才能施以迅猛凌厲的攻擊;得把不準;則會身置險境;全然沒有了進攻意識;故佛漢拳講究得把。得把即是戰機來至;這時要毫不猶豫地進攻對手。《六韜》說得好:“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後時;反受其殃”。看到有利戰機就不要放過;遇到有利時機就不要遲疑;失掉有利時機;放過有利戰機;反而會使自己遭殃。 (4)注意加強與其它技法的有機結合。 實戰時;由於情況千變萬化;有時用單一的方法不能很快制服對手;因而要加強反背捶拳法與其它技法的有機結合;從而在空間上形成立體進攻的態勢;在實戰距離上形成遠近結合的攻擊特色;使對手無所適從;防不勝防。

羅漢拳

簡介

羅漢拳是南拳之一。因其象形取意而得名,主要手法有隔、迫、衝、閃、點、舉、壓、鉤、抄、拋。腿法講究騰、滾、掃、彈。羅漢拳要求上下相隨,步隨手變,身如舵擺,靈活多變,出手注意“奪中”和“護中”,勁力要求剛柔相濟。拳諺講:“要想羅漢好,三正裡面找。”所謂“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馬(即步)要正,這是基礎功夫。練好“三正”,才能保持穩定,羅漢拳中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羅漢”和“一百零八工羅漢”等。

起源

羅漢拳發源於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羅漢手,在武林中響負盛名。清明期間由名手孫*傳入廣東,後由於其精妙的拳法和套路而廣泛流傳。故今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比流行。羅漢拳羅漢拳乃少林外家拳法之一。拳中剛陽有力,一派北派拳的特色。硬橋硬馬,使人感覺到其中的孔武有力和陽剛之氣,加上套路的編排精巧,使整套拳打起來非常流暢,美妙。 羅漢拳雖走剛陽一路,但並非僅以硬碰硬的拳法取勝於敵,拳法當中著重於進退快速,加上衝。圈、掛、踢、彈、勾、劈、等,手法攻防靈活,不但令對手無進攻,更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反攻,令對手措手不及。是一套很有特色的拳法。 羅漢拳,相傳創自天竺僧人達摩。梁大通丁未,達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說禪宗,見眾僧個個面黃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體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雖不以軀殼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於性,使靈魂離散也。欲悟性,必先強身,則軀殼強而靈魂易悟也。”於是創羅漢拳十八手,授以僧眾,修煉不過數月,則個個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當時所謂羅漢拳者,只此十八手,亦並無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時,白*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變化,闡幽發微,增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羅漢之數。至些始將達摩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