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極速發展的十年。父親也出去打牌了,趙華一個人在家,他想好好的回憶會議即將到來的這一年發生的大事,那些是可以自己利用的。趙華要想成就自己的霸業,從現在開始必須要學會規劃,趙華拿出了一個筆記本,把即將要發生的事情,記下來提醒自己。
今年趙華首先要注意的是二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今年的三月份,立陶宛宣佈獨立,蘇聯開始瞭解體的步伐。
蘇聯的解體,體制僵化、經濟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十月**的勝利,固然不一定像過去蘇聯教科書所說“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但無需諱言,它也絕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權轉手,它的世界意義在於,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開闢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嘗試。
在蘇聯,這一偉大的社會實驗曾經取得過輝煌,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史稱“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制。這種體制,為應對國內外緊張局勢,能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適應備戰和應戰的需要,取得工業化和增強國防實力的顯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裡使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
然而這種體制嚴重背離現代經濟的發展規律,壓抑了地方、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加上它在政治上無情地消滅各種反對派和壓制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嚴密控制,使整個社會處於僵化、封閉和麻木的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時代主題逐漸向著和平與發展轉移,這種體制使經濟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更加嚴重,制度性的弊端進一步凸現。
顯然,這種體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國建成現代化民主國家的歷史性任務,反而使俄國在同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說十月**後出現了“一球兩制”的新格局的話,那麼,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援和擁護,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性原因。
領導人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動盪的世界和困難重重的國內環境。有人比喻此時的蘇聯猶如一艘滿載軍火的航船,船體鏽蝕,方向不明,運轉緩慢,在茫茫大海中瀕臨下沉。這就決定了戈爾巴喬夫受命之時,必須實行改革,以挽救這艘航船危亡的命運。
可是,這名“船長”很不稱職,缺乏一個大國領導人應有的膽略和能力,面對種種困難和壓力,他倉促應對,在領導改革中出現種種失誤和錯誤的導向,致使整個國家迷失方向,危機驟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關頭,戈爾巴喬夫又只顧自己的得失,在複雜的政治較量中節節敗退,主動放棄陣地,提出改革要從根本上“改造整個社會主義大廈”,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會有質的更新”,就是要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義已經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變更現存制度。
直至八一九事件發生,蘇聯**處境到了危難關頭,“船長”竟棄船而逃,自動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使蘇共迅速走向衰敗。蘇共衰敗,是蘇聯劇變的前兆;蘇聯解體,是蘇共垮臺不可避免的結果。從戈爾巴喬夫當政7年特別是最後時期的言行看,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當然有著不可推諉的歷史責任。
蘇聯解體也是外部原因與蘇聯演變。外因論者通常不否認內因及其他原因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