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的讚譽。
所謂百行孝為先,本朝自定鼎之初,高祖及太宗便接連下詔,確立以孝為治理天下之國策,講的是以孝事親,以事親事天子。不孝以其“虧損名教,毀裂冠冕”別列為“十惡”重罪。義忠親王的孝行正是滿朝稱讚的時候,上皇這邊不僅不將其孝行傳播天下,反而緝拿問罪,豈不讓人懷疑上皇的用心?上皇本就是愛名之人,自然不肯自毀聲譽,因此只能從醫道上入手,一點點的消除義忠親王割肉療親的影響,然後再剷除他。
當年曾有一名屢試不第的貧寒舉子因為割肉療親其孝行被州府報了上來,上皇不僅大肆表彰,傳揚天下,並授予他從六品泉州市舶使一職,負責海貿。三年任滿,當年生活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一輛租借來的牛車裝滿全部家當上任的舉子離任時,宦囊豐厚到二十輛馬車都拉不了。上皇將這名舉子罪行釋出天下,並言道“君乃讀書明理之人,非愚昧不堪者,盡知‘割肉療親’非藥之道,還有此舉,原是為名博利。只是《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君此舉,為其私利,罔顧孝道,並陷長親於不義之地,乃十不赦之大罪也。”
這麼些年過去了,上皇的評價依然言猶在耳。此事後,割肉療親再不被人所傳頌。因上皇和義忠親王之爭,這事也成了宮中的一個忌諱,無人再提。沒想到,如今上皇還在世,割肉療親之舉竟然再度上演,而上皇后竟然是置身其中,並對此舉大為讚揚。真是愚不可及!
皇帝無奈的嘆嘆息出聲,難怪上皇后不討上皇之歡心,若非世家權貴之患,就上皇后這般糊塗,後位必不保。“小唐,這事把它抹平,再找個人把訊息透露給上皇后,讓上皇后別在上皇面前犯忌諱。”雖說沒有被廢的太后,可是在上皇還在的時候,不討喜的上皇后面對玲瓏八面的貴太妃,到底是吃虧呀。他這個皇帝做的真是不容易,就沒個讓他省心的時候。
至於元春,四妃之位皇帝早已擬定,而且關聯著他的大計,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本就不好更改。如今她這麼橫插一槓子,擾亂了皇帝的全盤計劃,而且又有上皇的“為名博利”之言在前,上皇后為其討要妃位在後,皇帝對其印象不是很好。若是按照他現在的意願,連個嬪位都不想給了,但是已經在上皇后那邊答應了,他也不好食言。原本皇帝的計劃是將原定的四妃之一拿下一位,換上元春,現在他改主意了。
按照陳大人的意思,後宮封賞時出身次一等的要比出身高的位份要高,不僅僅是為了挑起她們身後的家族相爭,更是壓制位高權重的世家權貴。賈家原在開國功勳“四王八公”中就佔了兩席,也算是一等的人家,如今已經淪落到二等就要不如的地位了,元春的父親又不襲爵,將她單拎出來,放在妃位上,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皇帝大筆一揮,原本擬定的四妃人選,變成了五妃。
所謂的封妃,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皇帝一句話就行了的。皇帝這邊決定了,還有一套繁雜的手續需要進行。到了妃這一級別,是有金冊和寶印的。這兩個東西類似我們今天某些職位的上崗證,沒有它們,這個妃名不符其實。沒金冊寶印的妃只是名好聽罷了,混好了比妃還威武,混得不好,比貴人還慘,生活沒有保障。
元春雖然從上皇后那裡知道她會被封妃,可是正如上皇后警告的那樣,再沒有拿到上崗證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元春並沒有告訴家裡,只是按捺住心思靜靜地等待。她不告訴家裡,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因為宮內外傳遞訊息不便,再者,元春想給家裡一個驚喜。元春這邊瞞著家裡,賈家那邊還真一絲風也不曾聽聞。
欽天監需要挑選冊封的吉日,內務府需要造金冊,刻寶印,做衣物,準備儀仗,收拾宮殿,挑選宮女內侍,……一切都準備好了,才報到皇帝那裡,然後由皇帝下明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