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部分

,這些皇帝的顧問們就不是隻領乾薪了,而是實際地在管理政府。這樣做就大大地離開了第一位皇帝所定下的制度,因為皇帝的顧問們現在被置於在六部之上施政的地位。他們現在又制定政策,又執行政策。極像從前某些王朝中的丞相的所作所為;他們僅僅缺少丞相的頭銜。沒有這個頭銜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的《祖訓錄》,因為《祖訓錄》是嚴格禁止任命丞相的。

這是文官改革,與勳貴無關,勳貴們都是武官,但是很快1398年末。新皇帝聽了方孝孺的話把六部尚書從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書和侍郎之間加了一個侍中之職。這種制度上的改變把六部尚書提到了與都司同級的地位;自從廢除丞相之後都司比任何文官的品級都高。因此,在他有意識地把政府牢牢控制在文官手中時,六部尚書的地位和權威提高了,但是建文帝沒有其祖父那樣的雄才大略,導致無法對抗文官集團。只是對幾位大儒言聽計從,導致朝堂之上文官獨大,武將地位低下。

武將地位低下,對戰爭傷害有多大,就不用說了。在加上朱允文根本不聽從勳貴門的意見。而且齊黃二人在拒絕了勳貴們的提議,強調必須按朝廷的意見來。忽悠走勳貴們,他們又功手了。

在政府官署的大小和數目方面以及在一整套官員的設定上,也都有了改變。戶部和刑部的所屬司從12個減為4個;都察院中的兩個都御史合併成了一個;同時,國子監和翰林院的各項職責和人員編制大為提高和擴大。這最後兩項改革表明,重點放在儒家教育上和翰林學士在政府中的顧問作用的加強上。在詹事府也設立了某些新職位,使翰林學士在教育和訓練太子及諸年幼王子方面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文官此舉意圖使得以後的帝王更加聽從文官的話。

這一下。可是真的惹惱勳貴們了。

怎麼著?你們影響一代皇帝還不行,這是要打所有大明皇帝的主意了。那麼到時候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天下嗎?

於是乎,燕王說,對建文的顧問們發動的懲罰性戰役是忠於王朝的行動。

而一應勳貴也便開始與藩王們的暗通曲款,即便許仙把他們送上了戰場,看好他們的後勤,不讓朱允文撤換他們,也只是有勝有負。

說他們是圍剿朱棣,不如說他們是在做運輸大隊長。只要有機會,他們便會給打的半殘的燕軍輸血。

打到後來。許仙也看出來了,知道他們實在沒有真心剿殺燕王的心願。但是這能怪他們嗎?

對六部及其下屬司的組織所作的各種改動中,對官員和皇帝侍從的頭銜所作的變動,以及對南京各官署的名稱所作的改革,都是本諸古代的《周禮》行事的。這些變易不單是象徵性地恢復古代的模式。也不像朱棣和他的歷史學家們所說的那樣是任意變更祖制。它們都是有目的的變革,意在搞一套新的建制,使權力歸到皇帝信任的顧問的名下,加強文官之治,以削弱將軍們和皇子們的權勢。為了貫徹他們設計出來的這些政策,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都被擢升,握有空前大權,這就大大地背離了明太祖所定下的制度的模式。他們在國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簡直就是皇帝的化身。他們即使不對內戰負主要的責任,也要負直接的責任,因為他們對朝廷的控制和他們正在推行的變革,不要說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就是任何人都不會允許有人翻負自己家天下。

歷史上建文改革失敗了。隨著建文朝廷的消亡,所有這一切政治改變和制度上的革新都付之流水,它們只是作為復古和反動的背離祖制的失敗的嘗試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是書呆子皇帝和他的不通世故而迂疏闊大和抱負不凡的,或心懷野心而又有煽動性的顧問們的一個愚不可及的消遣之作。

可是許仙的存在,命運的安排,朱允文是做了皇帝,可是這華夏又剩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