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部分

平發行,五折賣不出去就打三折,只要夠本錢就賣,要的就是一個傳播速度。

另外五百份則是直接送給當初參與罵戰的那些北平文人。

當第一期《文化評論》在北平傳開的時候,很多北平文人當作笑談。

認為林子軒這是黔驢技窮了,用這種方式反擊,不過惹人笑話罷了,堅持不了多久。

有人甚至稱《文化評論》是罵人小報,不入流。

但隨著一期期的《文化評論》不斷的進入北平市場,甚至是不計成本,只是為了快速傳播,那些北平文人坐不住了。

沒有人能忍受天天被人在報紙上痛罵,那會讓他成為別人眼中的笑話。

雖然《文化評論》上的文章不指名道姓,也沒有破口大罵,但不乏自己對號入座的人。

這些人開始反擊,和南方文人對罵,這場南北之間的大罵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林子軒的目的並不是想一直這樣罵下去,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等到雙方開罵之後,《文化評論》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成為了社會的焦點,他開始闡述自己的主張,並邀請贊同他提出的“第三條路”的學者一起加入進來。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對於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他只懂得皮毛而已。

平日裡做做樣子沒什麼,一旦牽扯到更深的東西他就沒辦法研究下去了,畢竟他的文化積累不夠,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是一門大學問。

這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或許也不是一代人能夠研究出結果的。

所以,林子軒需要更多有學問的學者參與其中,共同努力,把這條路走下去。

罵戰只是一種吸引人關注的炒作,只要有人關注,就可能有人贊同他的主張,最怕的是默默無聞,無人理睬。

林子軒這種不計成本的開罵,讓不少人哭笑不得。

魯訊就說以後不要和這種有錢人對罵,他罵的起,你罵不起,罵人也要講本錢的。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份剛開始被人稱為罵人小報的《文化評論》從四版變成八版,最後成為十六版,聚集了一大批中間派的學者,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了深刻而細緻的研究。

中間派既不贊同保守派,也不同意全盤西化,要走一條中間的道路。

這一思想派別在民國時期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了反響,對後世影響深遠。

正如林子軒在《文化評論》的創刊詞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在走著一條獨特的道路,雖然佈滿荊棘,卻通往光明,這就是第三條路。思想之路沒有盡頭,沒有邊界,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八章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

林子軒回到了往日熟悉的生活節奏之中。

他刻意的減少了工作,留在家裡陪著馮程程,還要安排妹妹林曉玲的美國之行。

在這個時代,前往美國留學分為官費和自費兩種,有名額限制。

1908年,美國國會透過法案,對於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用這筆錢幫助中國辦學,並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

雙方協議,創辦清華學堂,並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

這就是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這種形式的留美作為一種制度被固定下來。

自從 1909 年開始,部分在美國的自費留學生也能得到庚款的資助,導致留美的中國學生人數迅速增加。

到了1924 年,留美人數為1637人,其中自費生為 1075人。

林曉玲畢業於上海中西女校,在後世相當於高中畢業,中西女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