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遞茶了。
諾貝爾獎作為“最權威”的獎項,自然是需要將獎章與獎金給最牛的牛人的。
現在,明眼人都知道誰是世界第一,誰是業界領袖,但是諾貝爾獎卻不給他頒獎,對於諾貝爾獎本身的威信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但對於八十九級玩家來說,大佬們的這種非剛需,卻無疑降低了遊戲體驗。
諾貝爾獎的單一獎項,每年都會生產出三到五名獲獎者。而等待獲獎的學者,則數倍於獲獎者。
這其實是一個“比誰活得久”的遊戲。在這種遊戲上,越早開始排隊的人就越有優勢。
沃爾夫岡·泡利先生在1945年獲得諾貝爾獎,但是獲獎的成就,卻是他1925年完成的不相容定理。
諾貝爾獎如此,菲爾茨獎、沃爾夫獎一類的至高獎項,同樣如此。
而在神州,修士壽元悠長,在進步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還包括許多“之前時代”的修士。
逍遙修士,以及潛在逍遙修士的數量,就是這麼可怕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一生最高成就為諾貝爾獎”、“透過諾貝爾獎獲得更高聲望更多經費做更勁的研究”和“走在路上看見有個副本順手進去砍了一圈哎呀刷出成就了呢”,其實是三種不同的境界。
在這個世界,也就是“只差最後一步的涅槃期”、“花了幾百年打磨自身才晉升的逍遙”和“百年之內就證得長生的逍遙”。
再重複一遍,並不是說那些修行慢的逍遙們差勁,而是百年內證得長生根本就是特殊個體。
若是換成人族的古法修士,五百年能修成元嬰就是燒高香了。
每一個卡在涅槃期的修士,放地球上,都有可能是某一分支領域的著名學者。
當然,在地球,研究經費掌握在權力與資本手中,分配經費的工作,往往是政客和商人在完成。科學家必須要一個“外行人也能看懂”的標示去證明自己。
而神州修士,就沒有這種緊迫感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同位體得到過諾貝爾獎”是證道逍遙的硬標準。
倒不如說,“諾貝爾獎”本身就不是絕對清晰的標準。
這倒不是說諾貝爾獎含金量低。實際上,無論是專業性還是權威性,諾貝爾獎都是地球學術界的最高獎項。
但這並不代表諾貝爾獎能做到絕對的“公平”。
老話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本應“無第二”的體育賽事,都能黑哨不斷,諾貝爾獎又怎麼可能絕對公平?
決定諾貝爾獎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是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或許為了維護諾貝爾獎的權威性,這些學者會盡量做出客觀的評價。但這些學者的喜好,終究會左右諾獎的最終得主。
就這麼說吧,現在萬法門要頒一個獎,有五位評審者,其中有四位傾向歌庭派的形式主義,是離宗,一位傾向少黎派的直覺主義,屬連宗。而候選人當中,恰好是一個連宗一個離宗。兩位候選者的成就都是差不多高。
那麼這個時候,又有誰能夠獲獎呢?
而刨除學派紛爭,諾貝爾獎依舊會有一些……不是那麼公正的地方。
二戰之前,諾貝爾獎就鬧出了幾次大烏龍【例如臭名昭著的“額葉切除術”】,而二戰之後,政治方面影響的諾貝爾獎亦有好幾例【牛胰島素有爭議姑且不論,但二戰後日本確實因為政治因素而數次錯失諾獎。儘管對於前軸心國來說,這算是求仁得仁,但這“報應”的形式,確實是“不公平”】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方面。
儘管現存逍遙之中,王崎並沒有發現與地球歷史毫無干係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科的繼續深化,終歸會有一些分支學科,是與無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