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邊一直沉默不語的李嗣源實在聽不下去,淡淡說了一句話:&ldo;公輩以口擊賊,吾以手擊賊。&rdo;此言一出,眾將都羞愧不已。有時候,一群人中最沉默的那個人,往往卻是最有想法的。這樣一個人,不如聽聽看他會怎麼說。
聽到李存勖點名,李嗣源慢悠悠地說:&ldo;王鎔兩面三刀,朱全忠狡詐多疑,這樣兩個人怎麼可能結成牢固的同盟?我覺得有詐的可能性不大。&rdo;
李存勖在心裡哼了一聲。只說王鎔求救之事是真,不說出兵也不說不出兵。這個人看似低調愚直,實則心思縝密。但不管怎麼樣,他分析得很有道理。王鎔與朱全忠,這兩個人翻臉是遲早的事。周德威懷疑這事有詐,實在是有些多疑。再說,這是千載難逢的衝出後梁封鎖,染指河北的大好機會,就算有風險,也值得一試。
任何事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該下決斷之時就必須決斷!閃念之間,李存勖決心已下。
&ldo;不用再議了!非常之事,當斷則斷!我意已決,即刻發兵援趙。河北兵家必爭之地,若得河北,如斷朱全忠一臂,這等機會,斷斷不可失去!&rdo;李存勖拍案而起。雖然沒有一個人贊同出兵,但李存勖還是決定獨斷專行。
縱觀歷史,很多人能夠被人們記住,往往因為他們做出了最明智或最糟糕的決斷。他們和他們代表的那個團體的命運,很多時候卻繫於這一念之間。
一個領導者要帶領他的部下們在強敵眾多,風雲詭譎的亂世中脫穎而出,需要很多品質。而決斷力,顯然是這其中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呂氏春秋&iddot;決勝》中說:&ldo;勇則能決斷。&rdo;但要在錯綜複雜的情勢中做出正確的決斷需要的顯然不僅僅是勇氣,還需要慎密的分析,冷靜的判斷,高遠的眼光與強大的自信。在這場與後梁集團決定命運的大決戰打響的前夜,李存勖力排眾議,做出了一個讓後人讚嘆不已的決定。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