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知道,攻滅北漢的最好機會已經失去。趙匡胤等人固然英勇,但眼前正在上演與當年後梁圍攻太原時極為相似的場景。而那一次,朱溫在佔據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徹底崩盤。現在北線受挫,雨季又到,如果再拖下去,遼軍一旦突破忻州防線,後果將不堪設想。再愚蠢也不能拿自己的家底去做毫無意義的賭博。戰場上最忌諱的就是意氣用事。
在眾將面前,柴榮宣佈了退兵的決定。&ldo;平定天下,終非一朝一夕之功。高平一戰,我軍大獲全勝,重創劉崇主力,已成就大功。如今河東已成彈丸之地,遲早為我所有。雨季已至,將士疲憊,補給困難,再戰已無益。&rdo;柴榮如是說。
沒有人反對。雖然不甘心,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只是軍民加在一起數十萬之眾,要順利撤退卻是一件難事。五十三年前,後梁大將氏叔琮以重兵圍攻太原,不克。撤軍時,急於脫離苦海的氏叔琮甚至來不及等狙擊線成型,就率領大軍匆忙撤退。結果在河東鐵騎的追殺下,撤軍最終變成了一場大潰敗,梁軍死傷慘重,甚至連重鎮潞州也差點丟掉。柴榮當然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面對皇帝的擔心,大將藥元福提出,願意以本部軍馬列陣斷後,阻擊追兵,掩護大軍撤退。以一己之力獨擋追兵,為全師斷後,這樣的任務換一個人柴榮或許不敢輕信,但對藥元福的毛遂自薦,柴榮卻非常放心。
要論後周軍中最擅打硬仗的將領,藥元福首當其衝。他在後梁名將王檀部下從軍時,便以勇猛著稱。後晉開運年間,面對大舉入侵的契丹軍隊,時任千牛衛將軍的藥元福屢屢上演以弱擊強,以一敵十的驚人表現。後漢乾佑年間,藥元福奉命討伐鳳翔軍閥王景崇,當時後蜀數萬人馬來援,兵力不濟的後漢軍隊眼看就要崩潰,藥元福領數百名精騎發動反擊,戰局頓時逆轉。這一戰,藥元福一路追殺至大散關,殲敵三千餘人。蜀中軍人一聽藥元福的大名,無不心驚膽戰。
而最令柴榮印象深刻的當屬三年前的晉州之戰。當時劉崇兵敗,連夜遁逃,藥元福強烈要求帶兵追趕,一舉攻入北漢,但因主將王峻強行阻止而作罷。後來郭威曾對柴榮感嘆:&ldo;去年劉崇之遁,若從藥元福之言,則無邊患矣!&rdo;藥元福不僅有勇,更有謀略與擔當。讓這員猛將領兵斷後,再合適也不過。
柴榮下令,藥元福領兵斷後,大軍分路撤回中原,同時又急詔困守忻州的符彥卿、張永德退兵。是年六月,後周軍主動撤圍,向潞州方向撤退。一直捱打的劉崇終於找到了復仇的機會,他派使者急召遼軍南下,同時組織人馬,出城追殺。
太原城外,藥元福的軍隊嚴陣以待,與北漢追兵展開了殊死拼殺。藥元福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面對北漢追兵狂風驟雨般的瘋狂進攻,他的軍隊屹立不倒,敵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數十萬大軍要做到依序撤退,談何容易。雖然作了周密的準備,撤軍命令一下,許多軍隊很快脫離了預定的撤退路線,互相爭搶道路,陷入了混亂與潰散。
太原城下,一排又一排後周士兵倒在了敵軍的箭雨之下,藥元福和他計程車兵們依然在奮力死戰。
柴榮在震耳欲聾的喊殺聲中黯然南行。他的身後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那是自己計程車兵在焚燒來不及運走的數十萬擔軍糧。半個中原的老百姓辛苦積攢,數十萬民伕長途跋涉才運到太原城下的糧食就這樣瞬間化為灰燼。勝利曾經觸手可及,但現在他卻不得不放棄即將得到的一切。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會有僥倖得來的成功,即使暫時有,也會很快會遭到血淋淋的報復。
全身浴血的藥元福疲憊地挺起身子,他的目光越過堆積如山的屍體,看著兇狠的北漢士兵帶著不甘的表情悻悻退去。在他的拼死阻擊之下,柴榮終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