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幕發生的二十二年前,一代王者李存勖兵敗身死。中原王朝再一次開始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遊戲。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唐明宗李嗣源病死,養子李從珂隨即起兵驅逐李嗣源之子李從厚,登上後唐皇位。三年後,大將石敬塘又起兵反叛,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引契丹大軍南下,擊敗後唐軍主力,幫助石敬塘登上皇位,史稱後晉。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晉軍攻陷洛陽,李從珂自焚而死。第二年,石敬塘遷都開封,心甘情願地做起了比他小十歲的契丹國王耶律德光的&ldo;兒皇帝&rdo;。割讓燕雲十六州使中原抵禦外夷的北方防禦體系陷於崩潰,更令後晉王朝的文武官員離德離心。石敬塘死後,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晉少帝。決心擺脫契丹控制的石重貴孤注一擲,橫挑強胡,於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發動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晉軍大敗,契丹乘勢攻入開封,俘虜晉少帝。次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改汗稱帝,定國號為&ldo;遼&rdo;。
初入中原的遼軍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和劫掠,黃河以北烽煙遍地,血流成河,曾經繁華如夢的關中變成了死亡煉獄。關鍵時刻,後晉大將劉知遠在太原即位,乘勢出兵關中,各地如見救星般迎接這位後唐舊將的到來。在中原軍民巨大的反抗浪潮下,遼軍被迫北返。不久,劉知遠控制中原,定都開封,史稱後漢。
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劉知遠病死,其子劉承祐即位,是為漢隱帝。新皇帝的即位再度引發叛亂浪潮。不久,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聯絡永興節度使(總部設在長安)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起兵叛亂。變軍從河中、長安直到潼關,席捲了半個關中。急於平叛的漢隱帝任用樞密使郭威為帥,揮軍河中,歷時一年,成功平叛。但還沒等漢隱帝喘口氣,邊塞急報,遼軍再次大舉南下,一路燒殺搶掠,驕橫萬分,兵鋒已至河北重鎮貝州(今河北省清河縣)、鄴都(今河北省大名縣)。中原頓時再度陷入一片恐慌。
時已入冬,北風捲地,漫天飛雪。開封城樓上,郭威獨立風中,遙望寒氣四溢的原野,心中卻似有熱浪翻滾。遼軍再度入侵的訊息傳來,就如一塊巨石擲入心海,盪起萬般漣漪。往事歷歷,紛至沓來,不由分說地撞擊著他的大腦。
三歲那年,他失去了父親。那一年,燕軍入侵河北,晉燕之間爆發大戰,在晉軍中服役的父親慘死沙場。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時值幼年的郭威成了父母雙亡的孤兒,不得不寄養在姨母家。在那個兵荒馬亂的亂世,有無數像他這樣的孤兒。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就此臣服於命運,湮滅在亂世的塵埃中。但郭威,卻以他的經歷最終應驗了那句&ldo;英雄自古多磨難&rdo;的古訓。
郭威十八歲那年,河東名將李嗣昭之子李繼韜在潞州發動兵變,起兵叛晉。為了與李存勖分庭抗禮,李繼韜不惜變賣家產,廣施錢財,招募天下豪傑。正在壺關(今屬山西)尋訪舊友的郭威,猛然意識到他命運轉折的鐘聲在這一刻敲響了。就像命中註定的那條路突然出現在眼前,就像一直等待的那個冥冥中的召喚終於響起,沒有任何猶豫,他一頭衝進了李繼韜的軍營。
潞州,四戰之地,英雄雲集。但年紀輕輕的郭威卻很快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豪氣與勇武。李繼韜一眼相中,認為此人非同一般,立即調入他的親隨衛隊。那時的郭威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軍中禁令甚多,性情爽直的他經常一不小心便犯了禁。幸運的是,愛才心切的李繼韜總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他開脫。和其他計程車兵不同,郭威不僅喜歡兵器,愛慕勇力,對文筆書札也深深著迷。從軍後,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書籍文札,郭威如饑似渴地一頭紮了進去,流連忘返。從驚心動魄的文字裡,這位勇武的河北大漢開始漸漸懂得什麼是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