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8部分

這種“,模壓膠合成型木結構”的具體方法是,先用混凝土製造一個21英尺長的模具,然後將雲杉木薄片塗上乾酪膠後交替放置。然後蓋上模具的蓋子。此時,再向中間的橡膠氣囊中充入壓縮空氣,待乾酪膠固化後即形成一片木結構,將左右兩片木結構對合。1922年8月。這種結構獲得美國專利。由於生產成本低廉,s1飛機被稱為‘窮人的雙翼機‘。

鷹眼在此結構基礎上再進行改進。將木質膠合結構中間的木料改為輕質木材,也就是河南大量生長的桐。這使木質結構重量進一步減少。而且強度還有所增強。除了機翼中間有兩根金屬翼梁外,整個機翼由上、下兩片整體模壓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對合而成。機身則是由左右兩半木質膠合結構對合成為筒形承力結構。

這些減重措施很有效,鷹眼最大升限達到了驚人的15000米。現在世界上能飛到萬米高空的飛機已經很少見,能飛到12000米以上的飛機則絕無僅有。這個高度,足以保證沒有任何武裝的鷹眼的安全。

機艙裡,除了在機頭前並肩而坐的飛行員和觀察員,在機艙中部,還有一個報務員和一個備用觀察員,已及一臺大功率發報機和一臺功率很大的語音通話裝置。

發報機可以保證鷹眼偵查得到的資訊及時傳回基地。而語音通話裝置,則可以跟周邊配有語音通話裝置的第四路軍的飛機保持及時溝通聯絡。

現在,第四路軍空軍的語音通話裝置傳送距離還很小,僅能達到20公里。為了保證大範圍的空中機群的有效聯絡,宋哲武建議電子研究所所長李明華,在語音通話裝置沒有得到改善前,建立空中移動通訊中繼站。

宋哲武的建議,得到李明華大力稱讚,立刻著手實施,就以德國容克公司最新研製容克52運輸機作為中繼站的平臺。現在,第四路軍空軍總隊透過這些移動中繼站,基本能保證空軍總隊機群在執行任務時的語音傳輸。

鷹眼上,在機頭前部,安裝有一架第四路軍研究院光學研究所研製的大口徑高倍數觀測鏡,在萬米高空,它可以清晰觀測到地面車輛大小物體的活動,視線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觀察到地面人員的活動。

今天這架鷹眼上的觀察員不是別人,而是臨時客串的高志航。

因為東北軍空軍參謀長陳海華的到來,高志航在北蒙中蘇大戰前,已經辭去了空軍總隊參謀長的職務,專心擔任戰鬥機聯隊聯隊長。

但是,這次前來上海參戰的飛機,既有戰鬥機,又有強擊機和轟炸機,如果讓高志航這個戰鬥機聯隊長統一指揮這幾個機種,有些不便。所以,這次來上海參戰前,宋哲武任命高志航兼任空軍總隊副參謀長。

高志航指揮的這次行動,目的是打擊日軍第三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高志航甚至拒絕了轟炸日軍在瀏河口登陸的運兵船和護航艦隊。

高志航認為,能否解決掉日軍的三艘航母,是決定上海“一。二八抗戰”能否勝利的決定性戰鬥,高志航不可能放心地坐等在常熟的機場裡,他必須親臨現場指揮。為此,高志航甚至強忍住要駕機參加空戰的衝動。

透過觀測鏡向下觀看,在初生的太陽照耀下,海面金波盪漾,波光粼粼,景色十分壯觀。

只是高志航此刻根本沒有心情欣賞這壯麗的景色,他正全神貫注地追尋著日軍機群。在他的觀察鏡的鏡頭裡,日軍機群清晰地呈現在湛藍色海面為背景的視野內。

觀察了一會,高志航抬起頭來,看了看操作檯上的羅盤,又對照一下身邊的地圖,大致估算出在海上飛行的距離,然後頭也不回地對身後的報務員道:“命令常熟機場的機群起飛,目標日軍航母,在沒有接到攻擊命令前,要和鷹眼保持十公里的距離。”

報務員大聲複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