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必須挫敗。
可一個月前,胡漢民等廣東派攜黨內大佬們逼迫蔣介石下臺,那是何等的威勢,一個月後,蔣介石已經成了下野之身,說起來一點官職都沒有的蔣介石,在下野後,又憑什麼扭轉乾坤,去挫敗胡漢民的“陰謀”呢?
外交的策略;就如武功的招數;效果有多少;還要看實力。正如張無忌的九陽神功在身;練七傷拳才不至於傷敵先傷己。
宋哲武就屬於有神功護體的能人,宋哲武的通電在民間引起極大共鳴。只不過,並沒有扭轉國民黨內的反對派的優勢,這些人,包括蔣介石好像都沒有看到過宋哲武的通電,把火力一致對準陳友仁和孫科,就是不提宋哲武一個字。搞得宋哲武十分沒面子,本想再次發出通電,接到賈景德的勸阻電報,宋哲武只好怏怏作罷。
下野,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軍閥混戰,戰敗者被迫宣佈下野,不問政事,這是中國的傳統。然而蔣介石不一樣,下野對他來說,僅僅是種以退為進的手段而已。
就拿這次下野來說,看起來廣東派氣勢洶洶,但蔣介石看得很明白,這群人除了反蔣是共同目標外,其他方面卻是相互勾心鬥角,矛盾重重。
對蔣介石來說,他只要保持自己的政治軍隊團體不離心,他就可以置身衝突之外,隨時來收拾這個殘局。因此,蔣介石在下野前,緊急處決了剛逮捕不久的第三黨領袖鄧演達。
道理很簡單,鄧演達曾經是黃埔軍校教育長,在黃埔生中影響很大♀個人要是趁蔣介石下野幫助汪精衛、胡漢民拉走軍隊,那蔣介石下野就要弄假成真了。只要軍隊在手,政權丟了還能拿回來。
果然,蔣介石轉身下野,交出政權,一根肉骨頭丟出去,廣東派很快就四分五裂。胡漢民想據西南遙控南京,和一心想當南京政府老大的孫科鬧起了矛盾。而汪精衛在上夯擊選出了十名汪記中央委員,這明顯是汪精衛在發展勢力,準備在選舉政治領袖時發力,這自然又遭到胡漢民的指責。僅僅一個月,廣東派就連貌合神離都做不到了,互相罵街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國民黨內三大常委,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力最強的,當然還是蔣介石,他牢牢掌握著全國最大的軍事集團,又有黨內部分元老支援〉力次之的,是胡漢民,他在黨內的聲望自然不用說了,而且他也有兩廣軍隊的支援,雖然槍桿子少了點,但畢竟也是實力派。而實力最差的,就是汪精衛了,以前支援他的軍隊,張發奎也好,馮玉祥、唐生智也好,都被蔣介石打成了光桿司令,他也就只能靠著一群中央委員為他搖旗吶喊。
三大常委,誰都沒能力單獨控制大局,要破局,必然要兩人聯合才能贏得黨內大多數的支援。而最急於找出路,出價最低也最容易妥協的,就是汪精衛,因為他本錢最小♀一切,蔣介石看得也是明明白白。還在蔣介石下野前,雙方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合作的試探。
不過,汪精衛和蔣介石唱了多年對臺戲,這邊罵對方是獨夫民賊,那邊把對方開除出黨然兩邊就要合作,總不能啥都沒說法,悶聲不響就複合了。那之前的互相指責不就成了笑話了嗎?重新合作,總得要找出共同點來,讓大家相信,兩個仇人把酒言歡,不是為了權力分配達成妥協,而是為國為民。
正好,外交部長陳友仁認為應該對日絕交,蔣介石先出頭把陳友仁大罵一頓,指責陳友仁,“如絕交即為宣而不戰,則國必析”。
汪精衛馬上迅速跟上稱:“我必反對一種論調,這種論調就是所謂的主戰派,試問一個剛剛圖謀強盛的中國,來與已經強盛的日本為敵,這不是以國家及民族為兒戲嗎?”。
不過,汪精衛講話的關鍵,還在後面這句話:我看了蔣先生辭職後的一篇告國人的文字,即《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認為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