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這位爺的演出,街上連個鬼影都看不見,所以這位爺才被人尊稱為“淨街王”。
這可是那年月最響噹噹的大角兒啊,何向東感覺自己頭皮都有點發麻,艱難嚥咽口水,道:“可是淨街王不是叫……”
“那是這老小子的藝名。”張闊如幫著解釋了一句。(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九章 欺人太甚
在解放前有兩位淨街王,一位是評書門人的王傑魁先生,這位王老先生的輩分比張闊如還要高上一輩,張闊如見到人家也要恭恭敬敬叫一聲師叔。
說到這位王傑魁先生倒是特別有意思,老先生說評書最大特點就是細緻,那簡直就是細緻的不行了。
這位爺最擅長說的是三俠五義,包公案,說的特別細緻,至今仍有一些細節讓人津津樂道。
就比如包興兒倒茶,從走路、關門、走在這條路,走了多少步,又拐了彎換了一條路,又走了多少步才到了廚房,然後拿起什麼什麼樣式的茶壺,裝了多少多少水,放在什麼什麼樣子的爐子上燒,然後從陶瓷罐裡面拿茶葉,拿多了又給放回去了一些,又放回去多了,又拿了一點出來……
反正就是太細緻了,各種細節無有不到。當然了人家這種表演風格肯定是沒有問題的,要不然也不會被人稱為淨街王啊。
老爺子在解放前在北京的一些商業電臺說包公案,那時候各家商店裡面都有收音機,掌櫃的也愛聽,他這一開倒是不打緊,那些沒錢買收音機的人可都擠在商店門口了。
所以老爺子只要一開始,街上就沒人了,全都擠在人家商店裡面不出來了,這也就是淨街王名號的由來。
還有一位響噹噹的淨街王就是王元風,也就是現在的王彌葦,那可是相聲界的一位奇人。說相聲的表演場所通常是在茶社或者園子裡面,就算有說單口相聲的,也很少有人去書場的,都是在茶館裡面說完一段兒,再一要錢就行了。
但是這位爺卻偏偏相反,整天流連在書場之中,一個人跟一幫子評書門人混在了一起。
書場說書是有規矩的,不是說隨便亂來的。通常是書場老闆找說書藝人來說書,找個五六個人,商量好了我的書場今年一年的書就你們幾個人說了,我就不再找別人了。
你們藝人也商量好說書的書目,省的到時候撞在了一起,還有書目的時間,幾個月說完,說書的這段時間就不能再去別的場子了。
還有也要跟周邊書場的說書藝人打好招呼,大家儘量不要同一時間段說一樣的書目,避免惡性競爭。
所以那年月的藝人們是有競爭的,但也是要靠講義氣賣面子的,正所謂城牆高萬丈,全靠朋友幫。
王彌葦就是在書場說書的時候跟張闊如認識的,最開始兩人是在兩家書場說書,是競爭關係,還鬥了幾場藝,但卻是不打不相識,鬥藝過程中,他們互相都很佩服對方的藝術水平,反而成為了朋友,後來還在一家書場裡面說書賣藝。
張闊如對單口相聲的瞭解基本上都是從王彌葦嘴裡知道的,其實評書跟單口相聲很類似,在藝術形式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就是單口更加側重逗笑一點,僅此而已。
王彌葦因為常年在書場說書,跟相聲界走的也不近,當年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王彌葦是評書門人,因為沒有哪個說相聲的成天說書的,說相聲的還是以說對口為主,說書只是為了說一段兒新鮮玩意掙錢。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大批藝人進入了國家的曲藝團,王彌葦卻沒有,後來也不知道這人去了哪裡了,好多人都以為他已經死了。
隨著老一輩人的紛紛逝去,而王彌葦也沒有傳人來替他維護聲譽,所以當年烜赫一時的單口相聲淨街王也就慢慢被人遺忘了,除非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藝人,否則後來人還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