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2部分

起,各朝對於邊關的番部,最喜歡的還是羈糜政策。

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政策,番人只要你口頭上尊朝廷為主,那麼朝廷就承認你的事實地位,給你授封官職,你的地盤還是你的地盤,你的部落子民也還是你的部落子民。

不管給你都護還是刺史或者將軍職務,反正這都是可以世襲的。你也不用向朝廷納稅,不用服役,只要你承認一箇中國原則就行,不要造反、搶劫邊境,什麼事情都沒有。

這種政策無疑是最省事省力的,但實際也最沒有控制力的。中原朝廷是完全不干涉他們的內政,哪怕他們內亂,部落叛亂,或者有人篡奪首領之位等等,沒關係,你們打你們的,朝廷只是看著。等你們打完了,誰贏了,就派個人過去,給這贏的人授官冊封。

這種策略之下,朝廷對這些番部沒有絲毫的管束力,番部對朝廷也沒有半點忠心可言。

但積極一方面的作用也有,就是有了對話機制,不會動不動就開打,還能互市貿易等等。

甚至一些內鬥失敗,或者被別部攻擊失敗的首領,有時會帶著人馬跑到中原來內附,朝廷也會給他們劃塊地,然後繼續封他們做刺史、將軍等,他們的人也依然管他們管。

原來洮州的番部就是這樣的,可張超瞧不起這種制度。

說來當年西晉時的五胡亂華,其實也就是這種制度下出的問題。

張超不管什麼分治,而是要當就當個真正的大唐編戶齊民。

對境內的番部如此,對外的番部也一樣。

有機會,那就收拾他們,建城築軍,屯墾移民,認真的把這些人管理起來。

移民駐軍,拓邊墾荒,開放商貿,張超覺得這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邊疆番部管理辦法。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可不是說說玩的。

只要把他們徹底的編入統治之下,然後對他們進行漢化教育,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漢人,那才能一勞永逸。

若是讓他們處處保持著自己的部落文化、傳統等等,那就永遠不可能融合。自然也就一直會是對立,甚至戰爭也不意外。

要達成張超的計劃,戰爭就是必不可少的。戰爭先擊跨他們,然後將那些桀驁不馴的發賣為奴隸,那些聽話的編戶齊民,他們的孩子都得接受漢化教育,這些胡人與漢人一樣的生活耕作等,幾代之後,就再無番漢之分了。

張超始終相信,漢民族這個族群,並不是以血統分的,而是以文化分。漢時李陵戰敗降匈奴,他和他的那下部落,從此生活草原,在那裡娶妻生子,數代之後早就徹底成了胡人了。

而北魏的鮮卑人,很多就主動漢化,雖然北魏、東魏、西魏都早亡了,但許多鮮卑人其實已經完全成為了漢人。

什麼元氏、長孫氏、獨孤氏、宇文氏、慕容氏等,大多已經成了漢人,由裡到外,並沒有什麼區別了。

如果化夷為漢的,都是好番民。

如果不能化夷為漢,那他們只是邊境的毒瘤,越早剷除越好!

還是欠11章,哎,我已經出不去了!(未完待續。)

第372章 我也還有幫手

第四更送上,兄弟們來點打賞吧!

有平夷軍帶路,加之洮州間諜們收集到的情報,行軍很順利。那些平夷軍冶利人,倒沒敢耍什麼壞,他們的父母老婆孩子全在唐軍手上,加之唐軍數量是他們的三倍。

“白冶利的大營,距離我們出來的石頭城,有二百里地。”

但距離臨潭卻也僅有三百里地,他們之前是先西向到的石頭城,可如果從臨潭直接到白冶利營地,卻是西南方向。臨潭、石頭城,白冶利部,是一個三角形。

草原上行軍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沒有那麼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