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章 校園用餐趣事

在整個學校生涯中,少不了一日三餐,教室,食堂,宿舍是三位一體的存在,寫校園生活,用餐絕對是少不了的事,用餐的故事太多,總有不少能勾起你嘴角上揚的故事發生。

小學開始,學生就要集體搭餐,需要自備飯缸和大米,需要統一蒸煮米飯,前幾年還能用醫生用的長方形飯盒,醫用盒裡面原來是裝棉籤和棉球消毒用的,以前很多醫療用品都能當餐具,整個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如此,輸液瓶用完後,家裡就用空瓶裝白酒,過年過節走親戚可以攜帶一瓶醫藥瓶裝的散裝白酒,那時候都是赤腳醫生上門看病,家長去醫生家接過來看病,用完的輸液瓶和針頭針管,都能成為小孩子們的玩具,大人也會選擇性的使用醫療用具資源。

用醫療飯盒和圓形水缸當飯盒都需要學生自辨,學校只管統一放米,統一蒸煮飯食,不管怎麼給學生分辨主人,到飯點時間,統一把蒸煮好的米飯放在廚房外面指定的空臺上面,或者學生直接去廚房大鍋找自己的飯缸,不同圖案和標記的飯缸還可以一眼分出來,如果都是差不多的飯缸就要抓瞎了,只能等別人先拿,剩下的幾個飯缸,就隨便拿一個,只要有飯吃就行,不管是誰的飯缸,吃完一洗,交還回廚房,反正一日三餐,年年日日如此,只要保證有飯吃,管他是誰的飯缸,好像整個小學六年的米飯都是這個模式,自己的專有飯缸蒸煮米飯,到初中後才是大鍋飯,一大盒蒸煮米飯,然後七八人分一盆飯,飯缸放自己書桌就行,不用吃完放到廚房指定位置,這樣蒸煮米飯的方法確實會省時省力,後來基本全面推廣了,吃酒席都是這個模式,又變為大鍋飯了,改革開放初期,剛淘汰大鍋飯模式,每個人都是獨立蒸煮米飯,沒想到到初中後,又恢復了大鍋飯,可能學生增多,廚房廚師的工作量加大,小學六年還要靠廚師的眼力,均勻往米缸裡放米和放水,放幾百人的用餐還是可以應付得來,上千人以上就有點費功夫了,學生早飯是七八點左右,廚房師傅凌晨五六點就要起來燒火煮飯,不然來不及,一般都是材火蒸煮米飯,也有的學校可以用煤炭資源,五六年級的時候好像就是燒煤炭蒸煮米飯。有次高中放學我回玉龍小學,結果發現老媽已經去其他地方教書了,還和學校的廚房師傅睡了一夜,畢竟在那裡呆過兩年,和學校教職員工都很熟悉,即使六七年不見,也還有印象在,我媽在玉農小學教書的時間也長,估計都超過十年以上了,另外十幾所小學均分兩年。

飯缸米飯的故事就這麼多,只想到這麼多,然後就是菜品,米飯好吃,也不能光吃白飯,還得就菜吃,冷菜把米飯掏個空放進去一埋,一分鐘後就可以趁熱去吃了,醃製菜品不分冷熱可以隨時吃,葷菜才需要埋進米飯預熱,同學們最高興的就是用餐時刻,大口大口的吃飯,還可以相互交換帶的菜品,下雨天還能把殘剩下來的菜丟進水坑裡,看水坑裡的水冒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剎那間的五彩繽紛讓人驚喜,同學們都會相互的丟掉菜品進水坑裡,相互攀比誰製造的油多,看誰丟掉的菜的顏色最好看,這也是苦中作樂,無奈的丟菜看油遊戲了,不提倡,不推薦,有限的娛樂方式。

還有玉農小學的三餐也值得回憶記錄下,一週的寄宿生活,三餐都在學校吃,學校提供蒸煮米飯,自己帶部分菜,然後學校承包的農戶會在校門口附近賣菜,三個臉盆裝的菜,一兩毛一餐,基本夠吃,菜品一般不固定,吃的最多的是青菜炸辣椒糊和各種蔬菜為主,早中餐如此,放學後的晚餐就只有我們住宿的三五人,沒人再來學校專門賣菜,我們可以外出校門附近十米左右的商店人家去買菜,一般是商家主人自己吃的一點菜,或者中午沒吃完的菜,基本能滿足我們住宿的三五人,而且等老師用完餐後,我們還可以去收拾殘局,能吃到一點剩菜,學校的老師子女偶爾也會分我們一點菜吃,我念五六級的期間,我母親還來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