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圈畫。
而多出來的單獨竹條,上面則寫明瞭對圈畫處的疑問,以及建議袁耀的處置辦法。
袁耀在不同分類的竹簡堆裡各抽出幾封竹簡,開啟一一細看。
事無鉅細,諸葛亮全都有所批閱。且對答之策,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針對疑難問題,諸葛亮還會特別用另外的竹簡,寫上自己的建議辦法,實施的具體步驟,還會說明依據所在。
袁耀積壓數月的郡縣政務,一夜就被諸葛亮清理完畢,且無一不妥善應對。
“這上面綁著的紅綢和黃綢,又是何意?”
看到最後,袁耀才發現上百卷竹簡裡,有少數幾捲上面被纏上了顏色各異的綢帶。
一旁的刀筆吏忙道:“軍師祭酒說,事分輕重緩急。”
“從重者,以黃綢系之;從急者,以紅綢系之。如此就知道那些事情需要立即去辦,那些事情需要將軍您來定奪!”
袁耀聽得點了點頭,直接坐在了案前。
刀筆吏忙將繫著黃色綢帶的兩卷竹簡抽了出來,放到了袁耀跟前。
開啟第一封,這封是餘汗縣令十天前呈上來的。
據其下轄葛陽鄉遊徼報告,有一夥光頭強盜在山中搶糧,與山民產生械鬥被打死,其中有一具屍體似乎和在通緝的賊軍首領笮融相似。餘汗縣令不敢冒功,請袁耀派軍士前去辨識。
這個奏報袁耀昨晚沒看到,但這一下立刻讓袁耀想起了笮融在正史的死法。
笮融的確是在兵敗於劉繇之手後,逃入山中被人所殺的。
諸葛亮的批示很謹慎。
首先他責問餘汗縣令既然懷疑死者是笮融,何不直接上奏時連同賊人的首級送來。
然後諸葛亮附註了自己的猜測:怕是那遊徼貪功,因而拒絕向縣令交出賊人首級。
最後諸葛亮的建議是,派一得力小校,率一小部士卒前去葛陽鄉驗明屍身。
若是假的,則免去餘汗縣令失察之職,就地接管餘汗縣。
若真是笮融,則傳首諸縣,同時擢升那遊徼為縣決曹掾,有功人等一概厚賞。
總之,可以藉著這件事,將餘汗這一大縣的控制權拿到手中,最差也可以在餘汗縣扶植起一個親袁耀的勢力。
看到這裡,袁耀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頭腦清晰和心思縝密。
這樣的奏報,袁耀只會批一個“準”字。
然後派一隊士卒,帶上幾名劉繇軍中認識笮融的降兵,前去驗屍。
倒不是袁耀想不到這些趁機滲透屬縣的辦法,只是幾乎每個縣每個月都會送奏報上來,袁耀沒有那種事無鉅細面面俱到的耐心。
要是每一封奏文都像諸葛亮這樣滴水不漏地完美處理,袁耀的腦袋批不了十個奏文就得宕機。
再開啟另一卷黃綢竹簡,這一封不同於上一封,卻是袁耀已經批閱過,但諸葛亮又重新批閱的竹簡。
諸葛亮委婉地在袁耀批改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意見,並說明了依據。
有幾點是袁耀遺漏的,看到諸葛亮的圈注,才幡然明白。
還有幾點則是改進型意見,說得頭頭是道,清清楚楚。
只有袁耀沒想到的地方,沒有諸葛亮想不到的地方。
袁耀看的大為震撼。
人和人,還是有差距的!
看完這兩封竹簡,袁耀徹底放下了心,便不再多看。
此時的他望著滿滿一屋竹簡,不由得心疼起諸葛亮。
不行,這麼優秀的員工,可不能累壞了。
走回後堂,馮方女正好已經起床了。
看到健步如飛朝自己衝來的袁耀,馮方女臉上再次泛起一陣紅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