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揀來的麻袋片擋風禦寒,夜裡時常被凍醒。可他一年到頭拼命地幹活,還沒有分文工錢,只給三頓飯吃。小小年紀,胡炳雲嘗夠了飢寒交迫的滋味,夜裡時常夢見自己跟著父親去為人家掌廚,一做夢嘴巴就“吧嗒吧嗒”地響。這一習慣,他竟然在多年後才戒掉。
跟著父親去為人家掌廚這一段經歷是幼小的胡炳雲小時候最美好的時光,參加革命後,他經常出入炊事班,為炊事班的伙頭們“做示範”,油鹽一放,幾下燒炒,一盤菜端上來,吃得炊事班的伙頭們都是一個勁地叫好,他所在部隊做的菜餚是出了名的好吃。
1935年9月,紅軍到達哈達鋪後,由於連日征戰,加之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折磨,紅軍體質明顯下降。為了儘快地恢復體力,迎接更為艱鉅的戰鬥任務,中央軍委下了一個十分特別的命令:全軍上到司令員,下到炊事員、挑夫,每人發給大洋一塊,用於改善伙食。
可別小看這一塊大洋,在小鎮哈達鋪可頂用的呢。
哈達鋪是處於甘肅省邊緣的一個小鎮,由於交通不便,當地的物產運不出去,因此東西十分便宜。用5塊大洋就能買到一頭l00多斤重的肥豬,一隻肥羊兩塊大洋就足夠了,1角錢能買到l0個雞蛋,各類蔬菜就更便宜了。在攻佔哈達鋪時,敵魯大昌軍倉促逃跑時還丟下幾百擔大米、白麵和l000多公斤食鹽,全都分給了老百姓和戰士們。長征中一直忍飢挨餓的戰士們每人有了一塊現大洋,高興極了,個個哈哈笑,樂呵呵地說:“一個人就分了半隻肥羊,這怎麼吃得完啊?!”結果,身任連指導員的胡炳雲親自來到炊事班,把圍裙一圍,帶著炊事班的戰士們殺豬宰羊,然後他施展出當年父親教的大廚手藝,結果,吃得戰士們津津有味,個個嘴巴都是油油的,樂得一蹦一跳的:“吃得像地主家逢年啊。”
可幾個地主出身的新戰士卻說:“就是地主家也沒這麼好啊,就是豬羊雞鴨,也做不出這麼香,這麼有味道呀!”
眾人一“沉思”,恍然大悟:“嘿!廚子不錯,是廚子的手藝高!是不是請來了哈達鋪的大廚呀?”
炊事班班長走出來,說:“嘿,哪有什麼哈達鋪的大廚呀?掌勺的是咱們的胡連長!”。
新戰士們很是驚訝:“沒想到胡指導員平時不做聲的,廚房手藝還挺高的啊!”
在抗美援朝時,胡炳雲也經常下廚房,“胡軍長是在國民黨軍中伙頭軍出身”的傳聞一度盛傳軍中。胡炳雲知道後笑著:“我參加過國民黨軍,但沒做伙頭軍,只是個吹喇叭的小號手。”
。 想看書來
2。當號兵與“千里走單騎”的奇遇(1)
胡炳雲雖然後來成為我軍的一員著名戰將,但他最初參軍卻不是紅軍,而是國民黨軍,由此,在他早期的革命經歷中,有一個“千里走單騎”的感人故事。
(1)
1928年夏收時節,一支軍隊來到了鄧家樓村。這支軍隊很奇怪,他們與以前過路的兵和土匪都不一樣,住下後,既不搶東西,也不擾民,對老百姓也很和氣,紀律也比較好。這天上午,胡炳雲正獨自在田裡為僱主家收麥子,恰好幾個士兵路過,他們見胡炳雲一個人收割一大塊麥田,累得滿頭大汗,結果,一起湧了上去,幫他割起了麥子,他們邊割邊與他攀談起來。當得知胡炳雲幼年喪父,11歲就開始給人家放牛、做活時後,很同情他,其中一人說:“你這樣苦,還不如跟我們去當兵呢。”
胡炳雲以前從沒想過去當兵,經他們這一說,果真萌生了離家出走當兵吃糧的念頭。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來到了新兵招募處,報名當兵。
此時,他雖已17歲,但由於生活貧困,經常吃不飽飯,加上整天干活,身體單薄,個頭很小,看上去像個孩子。招兵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