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2部分

在江南造船廠內進行生產和製造,甚至江南造船廠內也有自己的鍊鋼爐,從江灣工業區鋼鐵廠運來的成品鋼材,有時候也要進行二次回爐,熔鍊出符合江南造船廠需求的特殊鋼材然後才能使用。

這樣一來,整個江南造船廠雖然只是一座造船廠,但因為有幾百間工廠車間,生產各種裝置零部件。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型工業園區了。

而造船工業恰恰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水平,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造船能力的強弱都可以直接來證明一個國家的工業強弱。

李衛國是最強大的藩王,所以他代表著這個國家,而江南造船廠的強弱便代表著李衛國的實力。

如今的江南造船廠,已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擴建,船塢增加到28個,全部都是露天式,因為這個年代沒有飛機和衛星偵查,所以不用擔心從天上洩密。

船塢的擴建都是根據江南造船廠的造艦噸位規劃的。之前一期工程的船塢基本上都是五千噸以下,因為由埃裡克森主持建造的第一艘淺水炮臺鐵甲艦的噸位也不超過四千噸。

此後在埃裡克森的主持設計下,經過四年時間,江南造船廠陸續開工建造了八艘淺水炮臺鐵甲艦,平均每年兩艘下水,噸位也從最開始的1號艦不到四千噸,陸續經歷了五千噸級的2號艦和3號艦,六千噸級的4號艦,七千噸級的5號艦、6號艦。以及正在建造中的九千噸級的7號艦和8號艦。

四千噸級的一號艦隻裝備了一座炮塔,雙聯裝305毫米口徑15倍徑的後裝線膛炮,裝甲防護200毫米,航速不過才8節。

到了五千噸級的2號艦和3號艦時。增加了一座炮塔,火炮還是雙聯裝305毫米口徑15倍徑後裝線膛炮,裝甲也沒有變化,還是200毫米。不過蒸汽機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李衛國的“神提示”下,徐壽和華蘅芳研製成功了單脹往復式大型蒸汽機。比歐美列強使用的高壓單流式蒸汽機的功率強了一倍有餘,使得2號艦和3號艦的航速可以提升至12節。

不過,當時剛剛研製成功單脹往復式蒸汽機,鍋爐體積龐大,又採用立式安裝方式,導致2號艦和3號艦的大部分噸位都被蒸汽機房佔據了,雖然安裝了兩座雙聯裝305火炮,但依然使用一座彈藥庫,火力雖比1號艦強了一倍,可持續作戰時間卻也少了一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壽、華蘅芳和埃裡克森等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改良了鍋爐系統,從立式也演變成了臥式,並對艦體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使二者充分結合起來,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間,節省噸位。

於是,六千噸級的4號艦開工了,徐壽、華蘅芳和埃裡克森等人一邊督造戰艦,一邊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良設計,最終4號艦還是淪為了試驗品,只建造了一艘,不過卻從中得到了大量的有價值實驗資料,這對後來開工建造的5號艦和6號艦提供了決定性的支援。

如果說4號艦是一個過渡性的試驗品,那麼5號艦和6號艦則是一個較為成功的作品了。

建造七千噸級鐵甲戰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新的結構力學和當前世界最頂尖的造船技術。

還好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英法兩國在1860年時就具備了這個能力,李衛國當年派往歐美留學的大批學員業已學成,陸續歸國,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造船工業先進的英法兩國,並帶回來了先進的結構力學知識和造船工藝技術,迅速填補了江南造船廠在這方面的空白,可謂是及時雨了。

七千噸級的5號艦和6號艦依然是淺水重炮艦設計,有了4號艦作為試驗犧牲品,5號艦和6號艦直接吸取了成功的設計經驗,建造起來異常順利。

5號艦和6號艦的排水量分別是7120噸和7300噸,在沒有數控的時代,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