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 243 章 瘴氣是地域歧視

瞟。

李玄霸大大方方把畫展現出來,馮盎不想看也只能看。

這一看,他的視線就移不開了。

“畫中陛下的神態真是栩栩如生。”馮盎看到畫中人,腦海裡不由浮現出陛下拉著晉王在秋闈士子中起舞的模樣。

如果士子知道了這件事,不知道會受到多大鼓舞。

馮盎問道:“聽聞秋闈放榜唱名和鹿鳴宴都是晉王殿下的提議?”

李玄霸點頭:“是啊,嶺南士子是不是很受鼓舞?”

馮盎嘆息:“開了秋闈後,下官才知道嶺南道各州居然藏著這麼多士子。”

李玄霸笑道:“畢竟嶺南是歷代官員流放之地。攢了幾百年的官員後裔,能湊得夠秋闈上榜人數很正常。”

馮盎:“……”這是笑話嗎?笑不出來。

李玄霸道:“嶺南的人才已經夠用了,現在是要如何把這些人才用起來。盧祖尚以瘴氣拒絕赴任,我們首先要解決‘瘴氣’之名。”

馮盎疑惑:“瘧疾是絕症,如何解決?”

李玄霸搖頭:“瘧疾是病名,‘瘴氣’是文化概念。我要消滅的是‘瘴氣’之名,讓‘瘴氣’迴歸最本質的病名。”

見馮盎仍舊不解,李玄霸從頭講述“瘴氣”的前因後果。

後世人常以為“瘴氣”本身就是一種病,並往水土不服、溼熱過重等方面想象。

其實古代的“瘴氣”是文化概念,是一種“地域歧視”的符號,並非真正的病,也不是什麼溼熱、腐爛氣息。古人所說的“瘴氣”,就是以瘧疾為主的疾病。

“瘴氣”一詞最先出現在《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帶領交州漢軍平定交趾叛亂,軍中突發疫病,死傷過半。那時寫史書的人認為是交趾土地有“瘴氣”,才讓漢軍染病。

後來研究證明,馬援所帶交州漢軍大多是交州本地人,並無水土不服的難處。他就是春季出征,遇上了當地瘧疾大爆發。

唐朝醫書《外臺秘要》就記載,“夫瘴與瘧,分作兩名,其實一致”,嶺南叫瘴氣,江北為瘧疾;明朝李時珍認為瘴氣和瘧疾並非完全一樣,瘴氣是包含瘧疾在內的一系列南方疾病。

總的來說,這些疾病多是因蚊蟲引

起,但古人不知道,便以為是空氣有毒。

無獨有偶,西方此時對瘧疾的命名,也是“有毒空氣”的意思。

後世統計過南北瘧疾群體疫情發生的分佈圖,南北其實是差不多的。但絕不能說北方也有瘴氣,瘴氣必須是南方蠻夷之地才有的“特產”。

衣冠南渡,北方士人看不起南方士人時,就罵當時已經開發得比較繁榮的江左是瘴氣叢生之地;成都平原自秦朝便是天府之國,在唐朝詩人筆下也是瘴氣遍佈;江西在唐朝已經是產糧重地,還是瘴氣叢生。

可見從魏晉起,“瘴氣”已經脫離了實際病症,成了單純的文化歧視概念。

“因衣冠南渡,南朝士人都稱中原正統文化在江南,北魏是雜胡;北魏文人罵江南‘江地多溼蟄,攢育蟲蟻,壃土瘴癘,蛙黽共穴,人鳥同群’,是蠻夷未開化之地。”李玄霸笑道,“被指著鼻子罵的南朝將軍,正是南梁名將陳慶之。”

陳慶之在後世名氣不大,在此時卻是聲名赫赫的名將。

陳慶之護送北魏的北海王元顥北上,一路北伐,將北魏差點打得滅國。雖然因為元顥是扶不起的爛泥,進入洛陽後就整日沉迷酒色,將士百姓離心,最終慘敗,連累陳慶之隻身回到南梁,北伐失敗,但北魏提起陳慶之人人色變。

陳慶之回到南梁後,洛陽城內仍舊流傳著“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歌謠。

他不僅是名將,也是文化層次較高的儒士。到了北魏,仍舊被罵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