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和年輕人探討大公無私的時候,曾經形象的打了一個比方:如果一個人他大公無私,一切都為別人著想,大家都交口稱讚他的無私精神,大家一致推舉他為村長;當上村長以後他還是大公無私,一心為村民造福,在村民的擁戴下他當上了鎮長;當上鎮長以後他還是大公無私,很快就業績驕人了,於是他被提拔為縣長……,我們可以想一下,大公無私的他雖然沒有得到什麼東西,可以他得到了全村、全鎮、全縣的人都得不到的東西:村長、鎮長、縣長。他得到的還少了嗎?這就是大公無私的奧妙所在。
老子用辯證法的觀點闡述了:“幫助別人,就等於幫助自己;保護別人,也等於保護自己。自私自利的人,也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和保護。”這個觀點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 。。
鮑叔牙和管仲
鮑叔牙和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政治家,潁上(今屬安徽)人。(晉張處度《列子&;#8226;力命》注:“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亦稱“鮑叔”、“鮑子”。以善於知人著稱。
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瞭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
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
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
不久,齊國發生*,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訊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
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範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
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