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位於五指山市泰翡路5號,始建於1981年秋,1986年10月1日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52畝,建築面積3772平方米,展區面積3000平方米,是展示海南歷史、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視窗。館內設有多個展廳,包括海南民族歷史文化陳列、海南民族紡織文化陳列、海南民族藝術陳列等,展出文物多件套,其中一、二級文物750多件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位於五指山市海榆北路,1981年秋籌建,1986年10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前身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海南建省後,更名為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是全國六大民族博物館之一。這個博物館是海南建館最早、收藏少數民族文物最豐富的省級博物館,是一座以貯藏、陳列海南省歷史和黎族、苗族、回族文化為主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以考古挖掘、徵集、收藏、研究和陳列海南民族文物為主,研究海南島歷史和黎、苗、回等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綜合性博物館。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1988年4月成立,簡稱"瓊",,建省前隸屬廣東省。境內居住有黎族、漢族、苗族、回族,截至2016年,全省總人口90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全省總人口18;在少數民族中,黎族人口149萬人,回族人口13萬人。海南島是海南省的主島嶼,山川秀麗,物產豐饒。自古以來,各少數民族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各民族和睦相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締造,為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
二萬年前,海南島已經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其與華南沿海地區文化遺存基本相似。說明了海南島與大陸有著密切的文化淵源關係。秦朝在南方設立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島是象郡的外徽。漢武帝元封元年 在海南島設立珠崖、詹耳二郡。海南島的移民也越來越多, 漢族回族苗族先民進入海南島,他們在海南島上辛勤開發,在南海 輝煌燦爛的文化,對海南的發展和邊疆的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 ,各具特色,相互交流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南,是我國紡織發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紡車輪、紡針等紡織工業的發現。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入貢中周的織品“織貝”,“黎錦”、和“黎被”等種種,海南布匹之販,遠達會稽等東南之地。從此機杼大行,漸為全國之用。
黎族、漢族、苗族、回族是海南島世居民族,各民族在紡、染、織、繡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黎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掌握和使用棉紡織技術,到宋元時其技藝領先於世界,製作的黎幕、黎飾等聞名於世。元初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將黎族的棉紡織技術帶到松江地區,促進了我國棉紡織業的發展;自明末清初,苗族的蠟染、刺繡獨樹一幟;回族的服飾、貼布繡及其圖案突顯著中外文化交融;漢族的紡織技藝上融合發展,共創瓊州豐碑。
黎族傳統紡織技術世代相傳。黎族婦女織錦以棉麻為主,用軋棉機去棉籽,用彈棉弓彈棉花,用紡車紡紗,以植物和礦物質為染色原料。水平織機織錦,經過一系列的工藝過程,最後成為絢麗的黎錦。
鴉片戰爭以後,瓊崖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對外國侵略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1919年5日4日,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五四”運動。1921年,瓊崖工人運動在黨的領導下,形成新的革命力量,成為中共瓊崖地方組織的階級基礎。
1939年2月10日,曰寇入侵海南後,國民黨軍隊退到五指山地區,大肆掠奪、屠殺,激起黎族、苗族人民的仇恨。1943年8月,王國興、王玉錦等人領導白沙,牙叉等地黎族苗族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摧毀國民黨白沙縣政府。堅持為民族解放而英勇鬥爭。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