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48章 三弟如願 黃埔少將圖書館

自己的,因為從他太爺爺開始就是鄉紳,讀書人,所以家裡有整整兩間房子的書,全都是那種線裝的,豎著排版的書,當然了,都是繁體字,後來他也利用國家給他的補助又買了一批新書充實圖書館。

這本是好意,要是擱在現在,那肯定是要上報,上電視的,可是在那個窮苦的年代,人們連吃飽飯都還成問題呢,那請問誰還有興趣和精力去看書呢。而且,他的這些書在那十年期間差一點還成了他的罪證,要不是他以前的一個早早起義了的手下做了我們縣的縣長,恐怕早就被付之一炬了。

第二,自從他返鄉居住之後,三四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每天凌晨準時在村口橋頭的一塊小黑板上寫上當天的天氣預報。

要知道,那個時候能擁有一臺收音機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首先,我們村裡還沒有通電呢。關於通電這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現在想起來,應該是我人生當中最早的記憶了。那還是1980年的夏天,我已經三歲了,跟在大哥身後一起去村裡大隊部領了一個5瓦的燈泡回來,當天晚上來電的時候,全村各家各戶都暴發出了一陣又一陣的巨大聲浪,那高興勁簡直就平時像過年似的,這件事可謂是我人生記憶中最早的幾個片段之一,一直到現在還都讓我記憶猶新,恍如昨天,我拉著大哥的手,他一路上對我說著這個,說著那個。

再說回到天氣預報的事,這個每天準時出現的天氣預報確實對村民們是起了大作用的,慢慢的,很多村民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村口看看今天的天氣預報,根據天氣情況去安排自己今天的農活,提前做好準備。說實話,那時候的我們都很小,對天氣預報並不感興趣,只是覺得他的行書寫的特別漂亮,心裡就想著,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寫出這麼一手好字就好了。

自從家家戶戶通了電之後,公社便給每家每戶的房簷底下安裝了一個話匣子,就是廣播,以前只有在大隊部才有一個大喇叭。這樣子,每天早上6點半到8點,中午11點半到13點半,晚上5點半到8點,話匣子就會準時響起,而每天中午的12點到12點半則會準時播放評書,也就是我們一帶廣為人知的特色-大鼓評書。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第一次在話匣子裡聽到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更關鍵的是我還聽明白了,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三國,每天都要準時地,乖乖地,早早地蹲到話匣子下面,認認真真地豎起耳朵聽,不肯放過任何一個字和細節。

可是,這每天畢竟只有短短的半個小時啊,每次聽完之後還有些意猶未盡呢,那真叫一個難受啊,太不過癮了。於是我便纏著爺爺和父親給我講三國的故事,父親平日裡農活太忙,沒有時間,而爺爺的文化水平不高啊,雖然他也知道一些三國的故事,可過不了多久就講完了,最後實在拗不過我了,便讓父親去七爺爺家裡借了一本厚厚的三國,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給我讀了起來。

可是這樣還是不解渴,因為爺爺也有活要幹,儘管年紀大了,可在農村都是活到老,忙到老的,他平時要去山上放羊,農忙時候還要幫家裡乾點農活的,還有,他的眼睛早就花了,不大能看清楚字了,還有,還有,有一些字他根本就不認得,所以,爺爺讀得那叫一個磕磕巴巴,斷斷續續啊。

這可把如飢似渴的我給急壞了,怎麼辦呢?爺爺看我著急的樣子,便對我說,國兒,聽別人讀不如自己去讀啊。

啊?自己讀啊?可我不認識字啊。

那沒有關係啊,你想不想認字啊,如果你認字了,那以後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嗯,管。我鄭重的點了點了頭。

於是,從我3歲半左右,爺爺和父親便開始教我識起了字......

為了早一天能端起那本厚厚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