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早已不愛的女主貌合神離的生活下去,養大那個算計來的孩子。”
“為什麼要逆襲?他倆的婚姻本來就是婊。子和狗的結合,丈夫有外遇,妻子有備胎,本來就是天作之合,誰也別怨誰。他倆是極配的,經歷了這樣一番折騰之後,他倆互相制約著互相控制著,何嘗不好?又為何要逆襲呢?”
《消失的愛人》有堅挺的媒體和觀眾口碑作為後盾,但想要維持在一定的熱度,類似這種參與式的宣傳方式必不可少。
二十世紀福克斯擁有成熟的運作體系,當這個體系正常運轉的時候,所能發揮出的能量是相當驚人的。
影片的首周票房也讓他們相信,墨菲能再次以小博大。
網際網路上面,充斥著各種與《消失的愛人》有關的話題,還有各種所謂的解析,簡直有當年《駭客帝國》上映後的盛況。
“《消失的愛人》相關疑點求高手幫忙解釋……”
“為什麼艾米如此恨尼克了,還要回到他身邊?”
“論墨菲斯坦頓在《消失的愛人》中異於正常人的三觀!”
“尼克鄧恩和神奇的艾米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婚姻真的像《消失的愛人》裡說的那樣嗎?”
這樣的話題在網際網路上四處流傳,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觀點做出解析,一百個人心中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才是最正確的,都想要說服那些意見不同的人,為了列舉尋找證據,還會有一部分人重新走進影院。
不同於映前的宣傳,這都是網際網路在北美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不斷有影片依託網際網路宣傳取得成功後,好萊塢慣用的一些宣傳營銷手段。
這位手段未必有多高明,卻相當的實用。
由於前期宣傳製造了足夠多的話題,後期宣傳中,並沒有再使用特殊的方式。
不過,網路上也有批評的聲音,其中不少還是針對墨菲的,這是任何影片和導演都無法避免的。
但有些言論,則直接指向墨菲的教育背景。
“縱觀執導的所有影片,墨菲的劇情結構和鏡頭感覺都很棒,但是讀書太少,空有視野,技藝差些卻夠用了,就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是典型的美國式的底層出身的導演,缺乏足夠的修養。”
甚至還有人把墨菲拖出來,與另一位黑暗風的導演大衛芬奇做比較。
“看完大衛芬奇的電影,我會先低下頭裝裝逼,不露表情,自身很炫酷的感覺,回去偷偷看影評研究劇情,第二天告訴別人這電影有多**。”
“看完墨菲斯坦頓的影片,不用低頭,感覺很興奮,馬上開始和朋友討論好**,滿臉都是激動的微笑。”
這樣的比較引發了相當多大衛芬奇粉絲的不滿,認為墨菲這樣的導演,怎麼可能與大衛芬奇相比呢?
一位觀看過《消失的愛人》的影迷,離開影院的時候,被記者問到了這個問題,回答可謂一針見血,“墨菲的問題在於喜歡的人多,讓文藝青年覺得逼格不夠高了。”
無論是關於《消失的愛人》本身的爭論,還是對於墨菲的討論,這些都保持了影片的熱度,特別是在工作日開始後,票房走勢異常的穩健。
週一首個工作日,只比週日下降百分之四十五,穩穩收穫690萬美元,週二稍有上漲,拿下715萬美元。
傳統的北美院線打折日後,票房繼續維持著穩步下行的狀態,週三報收675萬美元,週四拿到660萬美元。
《消失的愛人》在北美上映一週,輕輕鬆鬆斬獲7730萬美元。
對於一部製作成本只有4500萬美元的劇情片來說,一週時間能拿到如此的票房數字,已經相當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