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儘可提出來”
等了一會兒見他們三個都不說話,葉易安也沒多言,郝執事見狀沉聲道:“走”
第168章 反常
郭寨位於洛陽城郊,是一處佔地極大的集鎮。介福觀就坐落在集鎮的西北角上。
介福觀門前,孿生子的器修兄弟楊鵬、楊鴻不約而同的說了一句,“好大的觀宇!”
葉易安嘴上沒說,心中卻正生出同樣的感慨,這介福觀的確是大,且不說正門內綿延不絕一眼望不到頭的建築群,單是觀前山門處這一片碩大的廣場,天下間就少有道觀能及。
廣場上密密麻麻的聚滿了人,這些人中除了極少數香客之外,絕大多數都是衣衫襤褸,滿臉絕望驚惶的麻木。只看一眼便知他們乃是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難民。
難民們在此棲身的時間想必已經不短,這一點只從廣場上用五花八門材料搭建起的各種窩棚就可見一斑。
五人正在打量觀宇時,廣場一側起了輕微的躁動喧譁,葉易安扭頭看去,見是一群人拉著兩輛牛車,車上載著的是四個高可及人的大木桶,桶口處熱氣繚繞。
這群人無一例外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身上穿著最為儉素的黑色麻衣,通體上下沒有半點裝飾,腳下更是赤足不著鞋襪。
這些就已經夠奇怪了,但真正吸引葉易安目光的卻是這些黑衣胡人臉上的神情——平靜、祥和中含蘊著使人無錯小說 (m)。(quledu)。()一見難忘的悲憫,雖遠遠看去已頗有莊嚴氣度。
牛車停下後,黑衣人便開始給難民們分發大桶中盛放的熱粥,十幾個人一起動手,四大桶熱粥很快分罄。直到這時,黑衣人們才各自取了一些最後的殘冷剩粥與難民們一起席地同食。
看難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就知黑衣人施粥的舉動不止一兩天了,粥少難民多,其間卻沒發生哪怕一次擁擠踩踏,再看難民們注視他們的眼神——那發自赤誠的尊敬是無論如何也裝不出來的。
又一個赤足黑衣人將手中殘粥遞給了旁邊的難民女童,葉易安從他身上收回目光的同時心下卻起了疑惑,這些人是誰?僅僅只是為了施粥行善?
不等葉易安對這些黑衣人做更進一步的深入觀察,此行中五人的頭目郝執事已從介福觀內走了出來。
“人太多了”,郝執事微微皺了皺眉頭,“你們先進去看看地形,切不可輕舉妄動,一切等天黑之後再說”
洛陽城外郭寨介福觀正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葉易安的任務便是要遵照玉簡中的法門破去七層符陣,最終從正殿供奉的太上玄元皇帝神像中取出深藏的星盤。
約定集合的地點後,不用郝執事多說四人已各自散去,這既是因為大家並不習慣結伴而行,也是因為五個修行者聚在一起怕引人注目,別生枝節。
跟在難民及香客們一起踏入介福觀山門,觀內恰如郝執事所言的確是人太多了些,眼前這座宏偉的觀宇儼然成了一座難民營,不過這也未必全是壞事,至少不用費心思量該如何斂藏行跡了。
葉易安並沒有急著去供奉太上玄元皇帝的正殿,而是循著它由外及內的遊走檢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透過一面石碑的碑文了解了介福觀的由來。
此間原不是什麼觀宇,而是前朝一位重臣的莊園別業。開元中,這位已是垂垂老矣的重臣不知真是一心好道,亦或是為了投崇道的天子所好,乞骸骨致仕之前請求將此間別業舍為道觀,一併舍掉的還有別業周圍的數十頃良田,作為供奉觀宇的錢糧支應。
當今天子好道,對這一要求自然無有不允,並御賜其名曰“介福”。有天子親賜嘉名,所以這座觀宇雖非朝廷敕建,但也是大有來頭,這也是它多年來屹立不倒,並始終由那重臣家族旁系子弟主持的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