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5部分

、貨色等。

吃貨,在傳統和當下也隨各地歷史文化和方言發音有著各種解釋。吃貨最早出現在1991年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第七集《水淹七軍》戈玲號召大家去吃豐收的蘿蔔時採用了“吃貨”一詞。

吃貨並不算網路文化的創造。但受益於網路時代的傳播和共享。吃貨也越來越受到喜愛美食的人歡迎。這些人自認比不上美食家的專業,但是又比一般的食客稍稍精通一點美食藝術。

不屑於一般人等同。於是開始出現了吃貨群體。

3月19號,農曆二月初一,晚上十點半。小張像往常一樣孤單的一個人塞進沙發裡,看著電視中的言情肥皂劇,沒過幾分鐘,或許是幾秒鐘,電視劇就暫停了,開始播放廣告。

“暈死姑奶奶了,你這是電視劇裡插廣告,還是廣告裡插電視劇啊!”小張抱怨,接著拿起遙控器,隨意的調臺,看看有什麼好看的節目。

一連幾個地方臺都在放廣告,讓小張更加無語,好像這些電視臺都約好了一樣,同一時間全部廣告,生怕沒人看廣告了似得。

這時候,節目被她調到了中央一套,幾乎在畫面一出現的當下,身為資深吃貨的小張,就被節目吸引了。

因為畫面上,各種美食一閃而過,這是一檔美食節目。

“趁著廣告時間,看看美食也不錯。”小張心想,便放下了遙控器。

畫面上,磨坊、碼頭、田野、農場的風景一一閃過,農民捕魚、做飯、插秧的景色也一一閃過,配合著輕快的音樂,彷彿在欣賞最美的風景。

伴隨著各種風景和美食的畫面的,還有製作者的字幕,當“總導演:萬小虎”的字幕出現時,小張呀了一聲:“萬小虎哎,這是一部電影?”

小張喜歡看電影看電視劇,但是不喜歡追星,因此只知道萬小虎是中國最出色的電影導演。不知道什麼時候,萬小虎竟然拍了美食類的節目,亦或者電影。

不過緊隨之後的字幕“執行總導演:寧皓”又讓小張訝然了。

“什麼時候萬小虎又和寧皓一起拍電影了?還在中央一套上映,不可能吧?”

沒有讓小張疑惑多久。

字幕結束後,片名在一副絕妙的圖畫上浮現。

這是一幅山水畫,遠處的是紅色的山峰,中間的是湖泊,上面還有一葉扁舟,靠近的地方,則是黃色的田野。但這又不是山水畫,因為一雙筷子把這幅山水畫給夾了起來,這分明是一塊紅燒肉啊!

“舌尖上的中國”。

“a…bite…of…china”。

這是中英文的片名,旁邊還有一方小標題“治大國,若烹小鮮”,再旁邊一方印章,上面寫著“魅力紀錄”。

“原來是紀錄片!”小張恍然,“萬小虎和寧皓竟然還拍了紀錄片,有意思。”

“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儲存……”在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立宏娓娓解說中,小張不知不覺就忘記了自己正在看的肥皂劇。

開始專心的跟著紀錄片,慢慢的體驗《舌尖上的中國》的美妙。

“哇,松茸是這樣子的啊!好想吃啊!”

“哇,竹筍,挖竹筍好有意思!”

“哇,諾鄧火腿這麼酷啊,能崩掉牙呢。”

“啊呀,蓮藕長在這麼深的泥中……嗚嗚嗚,挖藕的人好幸苦啊,身體都要累壞了。”

“哇哇哇,好多大魚。”

整整一集《舌尖上的中國》,就在小張的驚呼和感動中,結束。小張甚至連下集預告也津津有味的看完了。

“好看,好看,好久沒看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