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易進犯中原。
李牧率趙軍東進,為趙國拿下了渤海、河澗、平原等地。廉頗率趙軍北上,為趙國攻掠了常山、趙縣、鉅鹿等地。趙奢率趙軍南下,為趙國拿下了廣平、肥鄉等地。
各路戰線全面開花,使得趙國人口迅速膨脹至四百五十萬,軍隊超過三十萬,一舉超越魏國,成為天下五大強國之一。
臥榻之側豈容猛虎酣睡,但就在趙國與魏國的旁邊,就各自臥著一隻彼此眼中的猛虎,稍不留神就會被吞噬掉。
看著曾經的小兄弟迅速崛起並超越了自己,魏斯心裡酸溜溜的頗不是滋味。
為了遏制趙國的發展,魏斯決定採取“雙都”的策略,留下魏無忌、尉繚坐鎮大梁,自己帶著李悝、龐涓等文武遷都鄴縣,與趙國邯鄲相隔一百餘里,相互對峙。
這兩個實力相當的國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彼此提防,暗中較勁,卻又都不敢輕啟戰端。
西邊的老大哥晉國不樂意了,尤其是趙國的發展嚴重影響了他地區霸主的地位,多次仗著兵多將廣進攻趙國,俱都鎩羽而歸,無功而返。
趙國與晉國結了仇,就更不敢得罪魏國。
而魏國與南面的韓國積怨重重,不時刀兵相見,所以也不敢輕易招惹趙國。
兩個鄰國就這麼相安無事的做了多年的鄰居,幾乎沒有爆發過千人規模的衝突,但這次在唐國君臣的挑撥算計之下,終於爆發了巨大的矛盾,大戰一觸即發。
得知趙雍派遣廉頗、趙奢率領十六萬兵馬來犯,魏斯一邊命晉鄙、王廖等人組織兵馬迎戰,一面派遣使者詢問龐涓事情的緣由。
“龐涓這廝最近有些膨脹啊,先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了寡人退兵的詔令。現在又未經寡人准許,擅自燒燬趙國糧食,引起衝突,寡人該敲打敲打這廝了!”
魏斯對龐涓最近的表現十分不滿,詔書中的用詞頗為嚴厲,不乏“屢戰屢敗、勞而無功、將驕兵庸”的字眼,責成龐涓火速退兵迎戰趙國。
龐涓、樂羊出征的時候帶走了十萬兵馬,魏無忌與尉繚在大梁率領著五萬兵馬鎮守魏國南方,抵禦韓國的騷擾。
這樣鄴城周圍的兵力只剩下六萬左右,其他的濮陽、館陶、魏縣等地有兩萬多散兵,面對廉頗、趙奢率領的十六萬趙軍,明顯處在下風,形勢告急。
魏斯一邊修書勒令龐涓退兵,一面命各郡縣出榜募兵,感嘆道:“唐國三面環敵,我魏國又何嘗不是?”
李悝搖頭嘆息:“這方離和他建立的唐國簡直就是攪屎棍,攪的天下不得安寧啊!”
放眼整個天下,戰爭已經全面爆發,哪個國家也很難置身戰爭之外。
唐國的敵人北有晉,東有魏,西面還有似敵非友的強秦。
魏國的敵人西有唐,南有韓,北有趙。
楚國的敵人東有吳,北有宋,西有秦。
趙國在對抗晉、魏;韓國在挑戰魏、鄭。
吳國與越國、楚國是死仇,齊國與魯國的世仇已經持續百年,現在又和燕國結下了樑子。
而秦國雖然處在最西方,近年來也在試圖控制巴蜀,不斷的派遣王翦、蒙恬自漢中與閬中攻掠蜀、巴二國,企圖吞併這片肥沃的土地。
這烽火已經燒遍整個天下,這狼煙已經遍地四起,魏國現在算是深刻感受到了唐國三面環敵,焦頭爛額的滋味。
鄴城作為最前沿,早已深溝高壘,箭樓林立,鹿角遍佈,雖然面對十六萬來勢洶洶的趙軍,但在晉鄙、王廖兩員大將的指揮下,倒也不慌不忙,從容應戰。
廉頗與趙奢強攻了幾次,損失了數千兵馬,收穫甚微。
二將一商量,決定由廉頗繼續攻打鄴城,由趙奢、趙括父子率領六萬兵馬向東攻掠魏國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