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步槍和一萬石的軍糧,可謂結了個善緣。因此趙書禮一去拜訪他,當即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在北京最好的酒樓擺下宴席,宴請趙書禮一行人。酒足飯飽後,趙書禮向韓復榘提出要求,他答應了幫忙。

然後趙書禮開始頻繁的出入北京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中間,不僅他親自出面,他這次可是帶來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的,人數有一百多人,規模相當大,人員有朱斌侯,徐新六等,級別相當高。

趙書禮第一站去了北大,拜訪了校長李煜嬴。

李煜嬴是剛剛上任的,一個月前校長還是傳奇人物蔡元培,沒有見到蔡元培讓趙書禮好一陣遺憾。不過北大的許多大師還是讓他覺得不虛此行,民國是個奇怪的時期,這個時期風雨飄搖,但是堪稱大師的人物卻層出不窮。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株梨樹突然某一年花開的格外繁盛美麗,道衍和尚看到了只嘆息,主人問他為什麼嘆息,道衍說梨樹要死了。果然第二年梨花沒有在開花結葉,原來前一年主人裝修房子把梨花的根給傷了,梨樹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進花中綻放開來,最後都變成種子。民國的學者們就跟梨花一樣,他們大概也知道了國家將永遠的跟古典的傳統中國告別了,所以他們也拼盡了最後的能量要爆發開了。

跟這些大師們暢談,讓趙書禮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他們的認識思想讓趙書禮十分的感慨,原來這時期的人並不像後人理解的那樣古板和守舊,他們不但懂得新知識,也瞭解舊文化,新舊激盪之下,頗有心得。尤其是許多文學哲學大師們,他們的思想讓趙書禮頗受啟發和共鳴。劉半農、錢玄同、李大釗、周作人、魯迅、高一涵等人,都是大師也都是趙書禮上輩子熟識的人物,此時可以面對面暢談,大感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大有一副不願意在去管什麼軍閥戰爭,領袖大典,就這麼跟大家聊下去的意味。

趙書禮兩世為人,很多東西都改變了,但是有一個習慣沒有變,那就是讀書。前世他就讀了許許多多的國學,這輩子仍然如此,兩世相加四五十年的讀書經驗,要說沒有點心得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跟大師們之間的暢談,也沒有露怯,甚至他的很多想法很受大師們的欣賞。

尤其是跟梁漱溟的一天一夜的煮茶論道,讓趙書禮對中國古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梁漱溟後世有最後一個儒士的稱號,他對儒家文化有很深的底蘊,同時他還對其他文化頗多涉獵,此時的他正應蔡元培的邀請,在北大教授印度哲學呢。

趙書禮跟他討論了很多儒家的學問,把自己心中許多對儒家的見解說了出來,沒想到卻受到了梁漱溟的否定,梁漱溟跟他仔細的闡述了什麼是儒家,一個真正的儒家世界展現在了趙書禮的眼前。

“梁兄,儒家的許多見識已經沒有可取之處了。”

“請舉例!”

“眼下正是變革時期,而儒家嚮往三代之制,崇尚復古正是如此中國才原地不行了上千年啊。”

“此言差矣,真正的儒家不過是借三代之說來諷勸上位者而已,三代之時的情景儒家又豈能知曉。”

“不提這個了,儒士沒有氣節你不否定吧,他們講究什麼君子不立危牆,什麼良禽擇木而棲,根本沒有是非之念,仗義每多屠狗輩,往往我們國家的英雄卻要靠那些出身草莽的豪強,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啊。”

趙書禮說出了他心中一直以來對儒家的鄙視看法,中國的讀書人就是缺乏責任感,每到王朝更迭,往往漢奸就成群結隊的出現,想想如此祖先真讓中國人恥辱。

梁漱溟笑了,搖搖頭道:“趙司令錯了,宋之崖山多少仁人志士,中國的儒士從來不妥協。”

“僅僅一個崖山可不能說明什麼,瑜不掩瑕,一個文天祥代表不了儒家。而且我數年讀書頗有感觸,那就是儒家文化中,沒有原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