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9部分

的說是,石油領域的技術人員。

他們一登上德國領土,立刻就被保護了起來,然後坐上飛機一點都不耽誤的飛往了蘇聯,在斯大林格勒轉場後,又飛往了巴庫。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德國人恢復巴庫油田的生產,德國雖然是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是卻對石油這種物資很缺乏,德國也沒有大型的油田,因此對油田生產的技術最為欠缺。而他的盟友日本,卻對此並不陌生,中國的大慶還有克拉瑪依的開發,都有日本人的影子,也有他們的技術人員參與進來。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重新佔領大慶後,日本人為恢復大慶生產做了很多努力,他們有豐富的重新恢復大型油田的經驗。這才是德國人花大價錢請這些日本人來的原因,否則他們大可以從羅馬尼亞的油田調來技術人員。

日本人勘察了油田後,對恢復油田的信心十足,蘇聯人撤退的時候對這裡的破壞並不徹底,看得出來很倉促。而且當時德國包圍這裡的時候,就經過過蘇聯守軍,要他們不要破壞油田。儘管最後蘇軍仍然執行了上面的命令,可是不得不擔心德國人的報復,在矛盾的心態下,自然就不可能想的那麼周全,執行的那麼徹底了。最重要的是,巴庫的油田比大慶的油田要淺很多,這樣的話,即便是重新打井,也要容易很多。

日本人的判斷,讓德國人送了一大口氣,他們實在是太缺乏石油了,他們的軍工生產質量和數量都多過蘇聯,可是在戰爭中,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以劣勢裝備對抗蘇軍,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石油嚴重缺乏,導致大量的坦克無法投入使用。只要能恢復巴庫,那麼德國的油料供應,毫無疑問將大上一個臺階。

到時候別說蘇聯殘餘兵力了,就是美英兩國德軍也不放在眼裡。他們已經計劃好了,在油田恢復生產後,在蘇聯在進行一到兩個戰役,徹底解決蘇軍殘餘,然後兵進非洲,殲滅美英有生力量,然後才是登陸英國,至於對待美國的態度,希特勒仍然想著靠談判,逼迫美國承認國際新秩序。等德國積攢夠了足夠的海軍實力之後,才是對美國出手的時刻。

在德國技術人才的配合下,日本專家開足了馬力,工作起來。他們此次技術支援得到的好處是,德國轉讓自己先進的煤化工技術,讓日本人也可以利用煤來煉製油料。對此德國很不理解,為什麼日本在佔領了英印殖民地等大量產油地之後,還想要他們的煤化油技術呢。

四百一十五節 印度洋爭奪…

東條英機的一生可謂坎坷,他出身於舊武士家族,其父親是老一輩陸大畢業生,參加過甲午和日俄戰爭,可是由於軍中門閥派系的排擠,鬱郁不得志而死東條後來在德國當武官的時候,參加了學長永田鐵山、剛粗寧次等人組織的巴登巴登密謀,不過當時他是站崗的

後來掌握了大權的永田鐵山被刺殺後,各大勢力傾軋,他幾經周折機緣巧合之下,終於爬上了陸軍大臣的位子,開戰後是直接以軍人身份擔任了日本內閣首相一職,兼領了軍政大權但是他的能力在日本,卻有不少人不怎麼認可,其中包括以智計聞名的石原莞爾就諷刺他為一個上等兵,說他的能力只能管理十挺機槍

但是東條的行動力卻看成日軍中第一人,只是腦子不好用而已,這是典型的好勇無謀型別的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大智若愚也許也能說得過去,用時候諸葛亮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人如此沒有本事,為何卻能爬上如此高位那些比他強的人,去了哪裡?

但是似乎也是為了印證別人對他的評價,這丫做事情好像真的不經過腦子,發動珍珠港事變就是他的主張下決定的這個決定就戰略意義而言,無疑是錯誤的,錯誤的離譜因為日本並沒有抗衡美國的實力,可是當時的情形是,日本要在南洋擴張,就必然受到美國的制約而如果不在南洋擴張,第一太可惜第二沒有南洋資源的支撐,恐怕日本早晚有一天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