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莊稼人離不開洋芋、離不開面食,更離不開熱炕。沒有這幾樣,可是會餓死人、凍死人。
如今家家住的窯洞裡,土炕都是靠著窗,面積也大,能睡五六個大人。可是要搬進這種四方的磚瓦房裡,盤這麼大的炕就太佔地方了。
紀滿川、紀滿慶和紀老爺子按屋子大小,商量比劃著,哪間屋子用幾頁炕基子(類似於壘牆的土基子,做炕面用的),盤多大的炕。
紀老爺子認為除了榨油坊和做藥的地方,其他每個屋子都盤上炕。這樣即使每個屋子的炕不大,但家裡來了客人還是有地方可以歇的。
紀滿川和紀滿慶對此表示贊同。
如今交通不便,一些遠些的親戚,往往需要歇住一兩日,所以家家都要有空置出來的窯洞或者屋子供家裡來客暫住。
第一個炕,是在紀永靈家院子裡,灶房隔間的屋子裡盤的。
這個屋子和灶房中間開了個門連線,灶房裡的熱氣容易過來,冬天坐在這個屋子裡的熱炕上,看著外頭漫天飛雪,做做針線,非常暖和。
雖說盤炕、盤鍋頭(土灶)都是家家男人會做的活,但這炕和鍋頭盤的不好,出煙就不利,做個飯、燒個炕能嗆死個人。
所以紀滿川請來了村裡盤炕盤的好的幾個漢子過來一起參詳。
如今的炕,就是先挨著一面牆,砌好炕牆,然後裡頭用蓋房用的牆基子支起幾根柱子,用來支援炕基子,最後將曬好的長寬各一米的正方形炕基子按上去,再用泥抹平炕面就可以了。
雖然工藝不難,但是一定要算好距離,壘好炕洞裡的柱子,確保炕基子不容易塌。另外柴火要能在裡頭燒起來,又能順利把煙排出去。
所以幾個漢子都是一邊商量,一邊用麻繩和木板當尺子比畫。
紀永靈看了半天,知道了這種土炕的盤法。
她現在也是燒炕小能手,如今燒炕都要用灰耙子把點著的柴火推向炕洞的角角落落,確保整個炕都是熱的,而不是隻熱一坨坨。
每次燒完炕,她都是煙熏火燎、灰頭土臉。
她想著,要是把這種傳統土炕做成火道式的火炕,也就是將炕體內部用磚砌出“口”字型火道,保留煙道及火口,再在炕面覆蓋上木頭床板,燒炕的時候肯定不會再煙熏火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