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中,朱由檢正在翻看一份奏疏。
這份奏疏是戶部尚書李待問臨去遼東就任時上的一道謝恩疏,除了向朱由檢謝恩之外,在奏疏的最後,他舉薦戶部銀行侍郎張秉文接替他為戶部尚書。
李待問這一去遼東,戶部尚書的位置就空了出來。
戶部歷來都是大部,戶部尚書更是炙手可熱的位置,再加上清查田畝、人口時,為了方便,戶籍司又被劃給了戶部,戶部本就是大部,如今更是權勢大漲,朝堂之中,唯有吏部可以與之相比。
朝堂之上,眼饞戶部尚書這個位置的人,可不在少數。
在歷史上的崇禎朝,戶部尚書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因為沒錢沒糧,可偏偏大明朝是外有胡虜沒有流賊,到處都要錢要糧,誰坐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那是如坐針氈。
可現在不一樣,朱由檢進行了各種改革,尤其是將鹽收到了朝廷手裡,再加上東瀛開採的金銀礦,國庫還算充裕。
那戶部尚書,自然是炙手可熱了,不少人都盯著呢。
戶部之中,除了空缺的民政司與戶籍司侍郎之外,還有四位侍郎,銀行侍郎張秉文,財政司侍郎周士樸,農業司侍郎錢謙益,倉場侍郎侯恂。
而在四人之中,資歷最深的是張秉文和錢謙益,兩個人都是萬曆三十八年的進士。不過張秉文的能力要比錢謙益強很多,他在戶部都幹了十多年了,可呼聲最高的卻是農業司侍郎錢謙益。
原因無他,錢謙益是東林中官職最高、學識最高之人,雖然也有些東林黨人不太看好他,但除了他之外,目前還沒有人能當的起東林魁首,所以那些人也就只能推他到戶部尚書的位置上了。
雖然錢謙益品德上有些許瑕疵,但不得不承認,他還是相當有才學的,士林中還是有不少人認可他的,不少士子都欽慕錢謙益的才學。
倉場侍郎侯恂雖然也是東林中人,但他是河南人,不屬於嫡系部隊,資歷、威望與錢謙益不能同日而語。
其實,朱由檢最初是屬意張秉文的,張秉文原本是河南布政使司的一個參政,因怒斥老唐王覺察唐王府的貓膩而入了朱由檢的眼,朱由檢便超擢他為戶部農業司侍郎。
張秉文可以說是朱由檢一手提拔起來的,是他的心腹。
歷史上,在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濟南,張秉文時任山東左布政使,此時山東兵力被抽調一空,濟南城兵力空虛。
張秉文便組織百姓守城,可最終寡不敵眾,以身殉國,其妻妾赴大明湖殉國殉夫,家中侍婢十多人也同投湖自盡。
張秉文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張秉文抗清殉國後,他的三個兒子遵循父母之志,絕不入仕清朝。
在清朝,安徽桐城張家,也就是張秉文所在的家族,那是父子宰相,高官顯貴,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提起張秉文大家或許不太熟悉,但張秉文有一個親侄子,叫張英,在康熙朝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位列宰輔。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就是張英寫的,也就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六尺巷。
而這個張英,有一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廷玉。
張英與張廷玉父子二人,也被稱為父子宰相。
張秉文的妻子,名為方孟式,也是桐城人,方孟式與其妹方維儀、堂妹方維則,被尊稱為“方氏三節”。
方孟式的親弟弟,名叫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史上官至湖廣巡撫,在剿滅流寇的過程中八戰八捷,那也是名動一時的人物。
方孔炤的兒子,就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所以,對於張秉文,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