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經濟是政府不該做的事,監管是政府該做的事。當政府把精力全用於刺激經濟,今天想擴大財政支出,明天又想降低利率時就顧不上監管。監管約束了經濟主體的創造力,是不利於經濟繁榮的。所以,政府還會有意地放鬆監管,以便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繁榮。這次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都是政府有意無意放鬆監管的結果。放任市場,市場就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歷史上多次經濟危機都與監管不力相關。想想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還不是因為金融泡沫被貪婪吹得過大而破裂引起的?
市場經濟不需要政府用政策去刺激或抑制,而需要監管。這正如人的身體不需要用藥物去刺激或抑制,但需要經常體檢以便克服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一樣。經濟是一個與人一樣的有機體,保持健康的訣竅是放任自由而不是調控。
這場金融危機的罪過不在市場,而在政府,不是市場調節出了問題,而是政府的調控和監管不力出了問題。因此,經濟出了問題又要去尋求政府刺激的手段豈不是南轅北轍?這樣的做法也許會緩和一點問題,但卻為以後更大的波動埋下了隱患,當一個經濟不能正常運用市場機制,而陷入了反覆調控的陷阱,不求助於市場而以政府為救星時,更大的災難就要降臨。
警惕沉渣泛起(1)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歷史上沉渣泛起的機會。沉渣是那些過時的,或被實踐檢驗失敗的理論與實踐。由於總有一批長著花崗岩腦袋的人,所以這些沉渣不會消失。在經濟狀況好時,這些沉渣無人理會,只好沉在底層。當經濟出了問題,當權者往往會病急亂投醫,民眾也會茫然,經不起這些沉渣的胡言亂語,於是沉渣的堅持者就會“攪得周天寒徹”,沉渣浮上水面,就會興風作浪。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時,在國際上是計劃經濟的沉渣泛起。本來計劃經濟已給蘇聯帶來了歷史性災難,使俄羅斯倒退了。但那時人們仍不明真相,而且蘇共強大的宣傳工具給了人們無數遐想,使許多文人、學者的計劃經濟成為人類共同致富之路。明白真相的人,如奧地利學派的米塞斯、哈耶克反遭斥責。在美國國內是政府幹預經濟的羅斯福新政當道,保護主義猖獗一時。可是,這些都沒有解決問題。最終使西方國家走出危機的既不是計劃經濟,也不是羅斯福新政,而是市場機制本身。至於保護主義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自由貿易已被證明是各國共同富裕之路,但20世紀30年代關稅卻高至50%以上,且各國以愛國為由鼓吹民族主義。結果呢?現在經濟學家承認,保護主義延長了危機的時間,也加深了危機的程度。
歷史總會重複。在這次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中,沉渣泛起。連美國這樣標榜自由貿易的國家都在倡導保護主義了。國會要求政府的投資必須用於“國貨”,甚至接受政府支援的金融機構必須僱用“國人”。但是用“國貨”、僱“國人”就能拉動國內經濟、解決國內就業嗎?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美國這樣大國的經濟,不僅影響其他國家,而且也受其他國家影響。世界經濟不好,美國不可能一枝獨秀。實際上,用“國貨”、僱“國人”也救不了美國。一方面,其他國家會採取報復行為,你不買人家的貨,不用人家的人,人家也可以不買你的貨,不用你的人。另一方面,你不買別人的貨,別人就沒有支付能力,進口減少。美國出口減少,豈有利於美國經濟?保護主義說到底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靠保護主義繁榮起來的。
這點道理當權者不會不知道。但是,大眾並不清楚。他們從自己短期的現實利益出發,而不考慮長期、全面的問題。一個鋼鐵工人只會想到,如果你進口韓國、中國的鋼鐵,我美國的鋼鐵賣不出去,我就會失業,自然會支援用“國貨”,而不考慮其他國家沒法向美國出口鋼鐵,也買不起美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