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完美的物件結婚,但是隻要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根本就無法享受眼前的無限可能。幸好,我們不像摩希妮,我們可以學習去察覺,自己是否劃地自限,困在信念與恐懼中,我們可以看清,自己是如何虛擲寶貴的生命。
若想破繭而出,就要從徹底接納自己以及生命的一切開始,以覺醒心和關愛心去擁抱每一刻的生命經歷。我所說的徹底接納一切,指的是要時時刻刻覺察自己身體與心靈的變化,不企圖操控、批判或抽身逃離。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容許自己和他人的傷害性行為;而是指接納自己當下的體驗,毫不抗拒地去感受悲傷與痛苦,去感受自己對其他人事物的渴望或厭惡,不去批判自己的情緒,也不使自己的行為受情緒左右。
清楚辨認自己內在發生的一切,並且以開放、寬容且充滿愛心的態度來看待這一切,這就是我所說的“徹底接納”,它直接瓦解了迷惘的根基。倘若我們抽身逃離任何經歷,封閉自己的心,拒絕接納自己的感受,那麼,我們就在助長恐懼與分離感,而它們正是缺乏自我價值感之迷惘持續不斷的原因。
徹底接納使我們得以擺脫自己受制約的習性。當生理或情緒的痛苦生起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抗拒,身體緊繃、肌肉收縮,甚至連心都感到緊縮;我們迷亂地臆測到底哪裡出了差錯,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我們又應該如何處理善後,並且不斷想著:這痛苦表明了我多麼沒價值。
第二章 從迷惘中覺醒(2)
我們會因生理的疼痛,比方說背痛或偏頭痛,而責怪自己不會照顧自己、飲食習慣不佳、疏於運動等等;這些痛苦可能會讓我們感覺像個受害者、我們的身體是不可依賴的,或一切終究都會出差錯。我們也以同樣的模式,透過批判和編造種種情節,來誇大自己情緒的痛苦;在我們眼中,恐懼、嗔恨或嫉妒的感覺,只是意味著自己有毛病、很懦弱或者很差勁。
倘若迷失在自己編織的情節妄想中,我們就會跟實際經驗脫節。無論是貿然地妄想未來,還是沉湎於譴責自己的過往,都會使我們脫離當下活生生的經驗。
當我們為種種想法所驅使,例如“我必須做更多才會變得更好”、“我是不完整的,我需要更多才會快樂”,我們會更加迷惘。因為,這些“咒語”強化了“生活必須有所不同”的迷惘信念。
當諸事順利時,我們又質疑自己是否受用得起,抑或杞人憂天,擔心壞事就要發生。我們才剛吃第一口最愛的冰淇淋,心中馬上盤算著還可以再吃多少,才不會產生罪惡感或者害自己增加體重;身處美麗的景色中,我們卻因為底片用完了而懊惱,或開始思索著,真該搬到鄉間來;禪修的時候,我們體驗到禪定與寂靜安樂的美妙時光,但接著就開始想,要如何將體驗延續下去。亟欲維持現狀而產生的焦慮感,以及不由自主的需求無度,都使我們的歡樂大打折扣。
展開接納的雙翼
當我們受困於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時,不僅無法看清內在的狀態,也無法仁慈寬容。我們對自己的觀感變得扭曲、偏狹,對生命麻木冷漠;但是,隨著不斷接納當下的經歷——放下自己編織的情節妄想、溫柔地對待我們的痛苦或慾望——徹底接納的過程就此開展。真正的接納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清晰覺察(明見)我們的經歷,二是慈悲地對待這些經歷,這兩個部分相互依存,猶如大鵬鳥的雙翼,讓我們得以遨遊天際,解脫自在。
在佛法修持中,明見這一部分被稱為“正念”,這即是覺性的特質,意指能夠明確辨認當下每一刻的經歷。
例如,當我們對恐懼保持正念,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念頭紛飛、身體緊繃且顫抖不已,更恨不得抽身逃離——這時,要以正念覺察這一切,但不要試圖控制這些經歷,也不要企圖逃離。這種關注是無條件且開放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