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天想到了瑪雅文明,以及真假難辨的非洲達貢部落。
他們雖然落後,卻有著令人驚歎的天文知識。
中亞地區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說不定透過什麼手段發現了這天王星、海王星,還勉強可以理解。
但接下來的最後一段話,就打破了張天的知識圈。
最後一行的楔形文字記錄著:
“尼比魯,阿努納奇的母星,一週為一薩爾。”
“今年,與太陽交匯,阿努納奇未降臨大地。”
今年?
張天心念一動,問道:“阿維森納,你知道這塊石板有多長曆史嗎?”
“回神靈,我不知,只是根據烏爾城的原住民說,應該有幾千年了。”
“嗯。”張天眉著緊鎖。
這塊石板的楔形文字雖然簡略,但前面的11個天體公轉週期都記錄得極為準確。
太陽、水星、金星、地球、月亮、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上古時期,生產力不高。
刻在石板上的內容,都是極為嚴肅的。
或許會有神話的成分,但像這種11個天體準確,第12個天體卻找不到的現象極為少見。
上古之人應該也不會花了那麼大的力氣,故意編造一個不存在的太陽系星球來騙人。
如果假設第十二個天體是真實存在的話,這就有意思了。
沒準真與地球有什麼特殊的關係。
首先蘇美爾人的天文計算單位就很怪異,標準單位提“薩爾”,即3600年。
既不是地球的365天,也不是利用手腳計算的十進位制。
這個數字大到有些不正常,計算其他行星公轉週期的時候,寧願用複雜的幾千分之一,也不用更簡潔的計算單位。
更為關鍵是的最後一句,“今年,與太陽交匯,阿努納奇未降臨大地。”
如果能夠確定石板的記錄年份,就可以確定尼比魯上一次出現的時間。
如果它的公轉真如石板記載,一週為1薩爾(3600年)。
那麼,也很容易計算出它下一次出現的時間。
在大洪出現之前,已經有相當多的證據,證明上古文明延續了成千上萬年。
計算天體的執行規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落後如瑪雅,能夠精準地計算出地球公轉週期到“分鐘”。
只要這第十二個天體“尼比魯”真的在上古出現過一兩次,並且近距離與太陽、或地球交匯過。
那麼,上古時期的天文學者計算出它的軌道,也不會太難。
很多天體只要被人類看到了,預測起來就很輕鬆。
例如著名的“哈雷彗星”。
在公元前,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關於它的觀測記錄。
雖然當時的人不懂得天體力學,但根據記錄的間隔,能夠大體推測它的出現時機。
只不過當時哈雷彗星沒什麼名氣,古代沒多少人刻意關注罷了。
張天想起了後世的一個天文懸案。
在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籍之前,科學家就一直懷疑,太陽系外圍還有一顆天體(第十行星),並且體積、質量不小。
因為根據現有的理論模型,天文學家在觀測海王星等遙遠天體時。
發現這些天體的執行軌道與理論計算存在差異。
這種差異暗示在外太陽系中,存在著某個未知的引力源。
一些天文學家透過計算反推,假設第十行星(冥王星未開除行星籍之前的說法)真的存在。
那麼,它可能有地球5到10倍的質量,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