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遠行的準備已經開始。富蘭克林和秘密通訊委員會唯一一名還在城裡的委員羅伯特·莫利斯會談。當時,法國還不準備和美國結盟,但同意把價值20萬鎊的武器彈藥運送到西印度群島某一美國大陸會議能夠取貨的港口。富蘭克林和莫利斯約定,這一情況必須瞞著大陸會議,以免走漏風聲,暴露法國的作為,使美國的外交陷於被動。城內已有關於指派大使的謠傳了。
臨行前,富蘭克林還有幾件事要作交代。一是他的郵政總代理的職責,他交由女婿理查德·貝奇代行其職,囑咐貝奇“將能籌到的所有的錢,在三四千鎊之間”都作為給大陸會議的貸款,“以顯示他的信心,鼓舞其他人把錢借出來支援美國人民的事業”。另一件事是他的一箱子將近20年來的信件,他把它託付給了當時已引退在鄉間的加洛維。那隻箱子裡放著他的自傳的唯一一份手稿。
10月26日,富蘭克林離開了費城。次日,他登上武裝帆船“復仇號”向法國駛去。船上裝載的靛藍將用來支付他們此次出使的費用。旅途中,他還和每次出洋時一樣,每天都測量水溫,研究海灣海流。不同的是,此次出使,他身邊有兩個孫子為伴,一個是現已17歲的譚波爾,另一個是7歲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貝奇。
11月底,“復仇號”抵達法國布列塔尼海岸的基伯倫港,12月3日富蘭克林在那裡登岸改行陸路。12月7日,他到達南特。到21日,他終於進入巴黎。
★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
12月20日,富蘭克林到達了凡爾賽,西勒斯·迪安驅車在那裡迎接他,然後一同向巴黎而去。
30年來,富蘭克林生活在學者、科學家、商人、政客、神職人員和趕時髦的人中間,他的氣質和舉止像他的散文一樣老練而溫文爾雅。他進入巴黎的時候戴著一頂禦寒的皮帽,這頂皮帽保暖但絕不時髦,但在巴黎期間,他還是不時地戴著它。此外就是他的眼鏡。年過古稀的富蘭克林,好奇心不減當年,他每逢外出,總要戴著眼鏡,以便看清周圍的每件事物,而且是隨隨便便戴著,因為他從不顧忌他人議論自己不時髦。
然而,在法國人心目中,富蘭克林是英雄,是他領導了北美殖民地的反叛來反對腐敗了的舊社會秩序。由於他很少在外露面,使得人們更加喜歡他,想見他。一時間,希望得到他的簽名成為一種時尚。富蘭克林在法國人中的如此印象對他的使命是有益無害的。
和公眾不一樣,法國當局在和美國的交往中,考慮的是利益。
早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前半葉,歐洲幾個強國之間不斷爆發過戰爭,戰爭雙方的組合時有變化,然而無論怎樣變,英國和法國始終是敵對的雙方。兩國在歐洲、北美洲和印度都發生衝突,結果七年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以英國獲勝結束。英國因之而奪去了法屬加拿大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量土地,並排擠了法國在印度的勢力,使法國對外侵略的力量大大削弱。英西矛盾也很尖銳。西班牙早在16世紀就被英國打敗,後來在1701—1713年的國際商戰中,英國又奪走了原屬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和米諾加並因之控制了西部地中海。英國還在七年戰爭期間奪佔了原屬西班牙的佛羅里達。荷蘭在17世紀的三次商業戰爭中也敗於英國,失去了在北美洲的新尼德蘭。因此,歐洲的法、西、荷三國由於在和英國的爭奪中敗北,都耿耿於懷,—直想伺機報復。
就在富蘭克林1775年1月29日聽讀會上受辱3個月後,不到20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登基繼位,他的外務大臣弗爾仁尼從英國同它殖民地的衝突中看到了法國獲利的機會。在為了損害英國而心甘情願地幫助美國之後,弗爾仁尼審慎起來。他考慮,如果這場糾紛得到和平解決,英國就將騰出手來對付曾經干預這場糾紛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