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汽車、家用電器、船舶等可算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而今天的中國是恰恰相反的,是大量的低技術產品,最多是貼牌技術產品。
再次,日元最初升值的壓力不過是升值30%左右,可是後來的十年裡,日本人差不多自己完成了200%的升值,這算是壓力嗎?
對於“日本失落的十年”,還有另一種解讀。完全是中國國內對經濟增長方式不同的理解造成的。首先中日經濟的增長方式不同,日本人已不看重GDP增長的數量,它不一定會去追求3%甚至8%的GDP增長率,而是必須面對真實的經濟社會問題,比如日本自身老齡化問題。其次人民幣和日元在貨幣舞臺上的執行不同,日元已是國際貨幣,而人民幣還未走出國門。
顯然,我們的政府和民間在人民幣匯率的這個戰場上沒有必要充滿著憂慮。應該理順心態,順乎經濟規律的自然!
人民幣升值的經濟煩惱
在中國國內,人民幣升值問題在經濟上所產生的憂慮甚至已發展成為恐懼,當然有其利益淵源。主要來自於GDP的情結!GDP的不斷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的奇蹟,讀者也許覺得這句話說反了,不過這恰恰是筆者所要強調的!中國GDP增長的源泉來自財富的轉移而非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也摻雜著貿易集團利益的慣性(出口利益集團天天鼓吹升值不利於出口、升值影響就業等等)。
2009年1…6月,我國出口退稅總額億元,同比增長;出口總額達5217億美元,同比下降。2009年預算出口退稅額預計為6700億元,實際可能將達到8000億元,這筆資金佔據了中國一年稅收收入的14%。
在國外,圍繞人民幣升值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有這樣的邏輯:中國人搶了西方人的“飯碗”。
留在境內的煩惱
中國改革開放的宗旨,是想在經濟上創造出活力。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得到外國的資本和技術的幫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拿出能吸引別人的東西,這個東西西方稱作“比較優勢”,在中國說穿了就是廉價勞動力啊。
我們來講一條在美國沃爾瑪超市裡銷售的、中國製造的牛仔褲的故事:
它最終的零售價是美元,那個生產它的血汗工廠的實際出廠價為12美元。差價哪去了呢?
在中國這種小血汗工廠不僅沒有出口經營權,往往為了省錢,它在國內證照都未必齊全,於是它只能忍受中間商的盤剝。美國的沃爾瑪想來中國買一萬條牛仔褲,和誰簽約呢?只能找國內所謂正規的、大的、合法的貿易公司——其實它們什麼都不生產——合同價為22美元/條。沃爾瑪掙了8美元的名義差價,已經很滿意了,要知道外國公司雖然貪婪,但20%—30%的毛利率足夠刺激了。 。 想看書來
1。1 人民幣升值的煩惱(3)
拿到了合同的中國的貿易公司轉手就以18美元/條的價格賣給了更小的私人貿易公司。這私人貿易公司接了合同後,把任務分配給業務員,給他們的靈活談判許可權是:最高15美元/條。
拿到任務的業務員就像“餓狗叼著了骨頭”,馬上去尋找他的下家,他當然會找到那個什麼證照“都不齊全”的血汗工廠了,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用13美元/條的價格甩給了那個血汗工廠。血汗工廠還得暗中給這個“業務員能人”1美元/條的回扣,沒法啊!
很清晰了吧,血汗工廠實際只拿到了12美元/條的合同!
也許讀者會問:美國的沃爾瑪為什麼不直接找血汗工廠生產?貿易利益集團的阻隔、現有的制度設定讓這種可能性降為零!
22美元/條到13美元/條之間的巨大差價進入了極少數人的腰包。國內的大貿易公司的背景是中國的貿易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