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透過將壟斷部門的企業儲蓄直接轉化為公共服務投入,實際上相當於間接增加了家庭部門的收入。等等。
我們關於中國高儲蓄率的研究還不能就此為止。因為圍繞二次分配的改良,本質上只是在政府模式糾錯中“打轉轉”,依然未能抓住或者是迴避掉了中國高儲蓄率異常增加的關鍵。如果我們僅停留於此而不進一步探討,還容易陷入另一個邏輯的誤區——高儲蓄成為了高投資的合理註解。 “想要中國老百姓消費太難,擴大投資是無奈的選擇”,“不要妖魔化投資”,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些官員的政策解讀。在儲蓄率不能有效降低前(消費率不能有效提高前),吸收這些儲蓄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投資,二是出口。如果出口不能指望,就剩下投資,否則經濟要平衡,就只能減少產出(通貨緊縮)。為了免於通縮,於是擴大投資成了必然的選擇。 我們想要進一步闡述的觀點是,從儲蓄形成到“用掉”,再到下一期儲蓄的形成,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迴圈來看。在以上儲蓄形成的完整線索中,正確理解從投資到要素分配的過程,或者講是資源配置過程,我們方能把握當下中國高儲蓄率的內涵以及未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的高儲蓄促成了高投資,而高投資反轉過來又進一步做高政府和企業的儲蓄,於是乎國內家庭形成的購買力越來越消費不掉投資形成的產能,就只能賣到國外去,變成順差。 現在實施辦法居然是希望進一步加大投資,以消化掉前一期已經不能被出口吸收掉的儲蓄,強行要重複這個迴圈,那麼,由投資而來的下一期新增儲蓄怎麼辦?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未來需要更多的外需或者投資來吸收?
直接針對高儲蓄率出現的一些措施,無疑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錯誤的資源配置沒有解決,反而大量印鈔解決產能過剩,結果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只能用崩潰的方式,將大量產能消除。
高儲蓄率是對現有生產者的否定,達成科技進步和資源最佳化配置後自然儲蓄率會降低,專門針對高儲蓄率採取措施是毫無益處的。
我們在給自己造了一條高儲蓄的“懸河”。這樣走下去,中國的儲蓄率還會越來越高,而消費率還會越來越小。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使中國的高儲蓄率迴歸正常的關鍵在於一次分配,而這決定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有的政府主導的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路徑進一步強化,被證明為近10年中國高儲蓄率開始快速增長的根源。中國產業呈現出超重化工化和資本密集化方向(中國目前工業化率達43%,遠高於其他國家完成工業化時的水平,其中重化工業佔整個工業比重不斷上升至70%以上),必然使得國民收入的一次分配越來越偏向於政府和資本,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佔份額越來越萎縮。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5。1 高儲蓄率的原罪(3)
具體來講,資源配置的中樞——金融部門的變革是關鍵中的關鍵。 中國的金融結構的核心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滬深股票市場構成。但是,能夠從大型銀行和股票市場融資的,只有那些大型企業和富裕階層,而僱傭了超過80%勞動力的中小企業卻無法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務。更關鍵的是,這種金融結構人為地壓低了利率,導致用低存款利率向窮人吸收存款,再用低貸款利率貸給大型企業和富人,相當於窮人在補貼富人,收入分配就會進一步惡化。 開放民間資本金融准入的禁區,實現金融普惠制是根本。當然,放鬆金融管制,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也是一個不錯的見效快的政策選項。如果官方的貸款利率和民間的貸款利率都由市場決定,二者將更加接近。這對商業銀行來說是個壞訊息,因為利差縮小將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對家庭和企業來說則是一個好訊息。由於儲蓄傾向較強,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