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部分

生產出各種領先世界的產品。

如果是墨守陳規,按照李植的發明創造生產產品,那是不需要懂得科學知識的工程師人才的。即便是十九世紀的機器,使用和維護起來也是很簡單的,匠人在崗位上鍛鍊一、兩年基本上就能掌握。

但是李植對各個工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植希望各個工廠的技術能夠不斷進步,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出來。

靠李植一個人,是沒有精力兼顧這麼多工廠,一個一個地搞發明創造的。李植需要一批工程師,幫助自己改進機器。

改進機器,這就不是一般的工作了,普通的熟練工匠是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的。這就需要懂得理工知識的工程師站出來,根據掌握的理工科科學知識對機器進行改良,搞發明搞創新。

因此,范家莊的理工學院就應運而生。

李植決定把高中水平的物理和化學知識在這個理工學院中傳授。

掌握了後世高中水平的知識,工程師們就擁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去各行各業搞創新和改進了。

第七百一十一章 秘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工學院的建立,便是把知識的種子埋進了華夏民族的土壤中。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擁有一個李植是不夠的。李植一個人即便三百六十五天不停地帶隊搞研發,也只能在少數幾個行業把技術水平推進到十九世紀水平。

十九世紀的工業生產還很簡單,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李植在穿越前看過很多這個時代的工業設計圖,對各種機器瞭然於胸。但是再往後,工業的分工越來越細,產品越來越複雜。不但李植未曾學習瞭解過那些複雜的機器,就算李植瞭解過一些,也無法無中生有地生產出那些複雜的機器。

因為工業到了十九世紀末,到了二十世紀,就變成了一個系統。大型機械的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生產,都牽涉到大量的其他行業。對於十九世紀末的工業品來說,任何一個工業品的成功,都需要整個工業體系的配合。

打個比方說,即便把內燃機的全套圖紙給這個時代的印度人,毫無工業基礎的印度人也產不出這種產品。就是內燃機上的一個螺絲釘,一個打火器,印度人都做不出來。

工業越往前發展,就越發成為一個系統,需要一個社會分工協作,需要幾萬、幾十萬工程師集體攻堅。

而對於工程師來說,理論知識是發展一切技藝的基礎。只有培養出一批具備基本科學知識的人才,才能從這些人才中培養鍛煉出合格的工程師來。

李植帶著一眾工廠高管走進理工學院,走進教室裡,看到了放在課桌上的兩本課本。

一本是《物理》,一本是《化學》。

李植這半年來整理編撰,親自寫出了這兩本書。這兩本書上有高中水平的科學知識。李植準備從天津的小學畢業生中招募理工學院學生。當然,念過小學的現役工人是優先招募的物件。對於讀過小學的學生來說,用三年的時間學習這兩本書並不困難。

理工學院的一千名學生學費全部由李植負責,就連伙食、服裝和住宿開支都有財政撥款。學生們在學校裡只要安心讀書便可,即便是貧寒的家庭也能讀得起。

李植的二叔李道翻開了課桌上的物理課本,隨便看了看。

但李道很快就皺起了眉頭,很不幸,李道一頁都沒有看懂。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物理和化學知識無疑是高尖科學。

以前李植是不可能將這些科學知識普及出來的。以前對於李植來說更重要的是技術保密。只有把技術秘密藏起來,李植面對其他勢力時候才能獲得技術優勢。那時候,李植甚至要派人監視掌握技術的工人,更要儘量把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以方便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