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進入了相對的農閒時光,不過生產隊裡照樣還是要早上出工,晚上收工的。沒多久,突然就來了很多的山外的人了,說是要駐紮在這一帶的各家各戶裡,修馬路修水庫。

老蔡家雖然小是小點,但還有個大堂屋啊,那是跟蔡家旺兩家共用的堂屋,山外來的人,操著不同的口音,很多還很不好懂,這就奇怪了,隔的不是很遠,竟然口音都不一樣,嘿嘿,這地方就是這樣,不大的一個地方,說話口音那是被稱著九板十三腔的,有的說話捲舌頭,有的說話像過去的唱戲,有的說話像鳥叫,嘰裡呱啦的,很是熱鬧。不過這駐紮還真有點像部隊的那個作風,每家分配幾個名額,由東家負責騰出地方統一安排打通鋪,負責提供喝的水,吃飯吧,那倒是有統一的食堂的,白天干活,晚上睡覺,前期主要是開山炸石,拓寬馬路,完了以後,就進山裡面5裡地的地方修水庫。

說是修水庫,其實水庫早在60年代中期也就是文革前夕就修好了的,現在只是加固水庫罷了。要說這水庫,那是這一帶差不多十年前最大的工程了,當然比那農業學大寨的小打小鬧的梯田大得多的工程。原來一直流淌在趙家灣門口月亮灣的這條河,也叫青山河的,從上面的大峽谷一直流下來,那時候的水很大,也很清,成天嘩啦啦的流水聲門前響起,優美的山村風貌。但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中,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不叫這條河的水白白的流淌,要在上游最險要的兩山的隘口建一座大壩,把河水攔住,修成大壩大水庫,然後沿著山邊修成渠道,綿延幾十公里,一直延伸到山外地勢稍高的每個村角落,發揮灌溉功能;另一個就是建成小型發電廠,跟山區供電;當然也有防洪的考慮,還可以放些魚苗水庫裡,每年冬天的時候,收穫不少大魚。

從此,老蔡家門口的這條小河,以後就改叫港汊了,或者叫著港溝的,水量少了嘛,只有潺潺的流水了。

從趙家灣到老蔡住的這個地方其實是隔著一個牛頭頸的小山包的,中間只有一條沿著山邊和水邊的羊腸小道,從大老太蔡一直走到老老蔡,現在又到老蔡這會也是一直沿著港邊的這條羊腸小路去學校教課的,這次因為要加固水庫,必須要用大點的石頭,山裡面當然因為都是長樹的山,不好採石,即使有大點的石頭,在修水庫那會都採的差不多了,現在只有老蔡住的這牛頭頸邊上,有一大片不長毛的石頭山,這次就是來這個地方採石來了。

這採石的帶隊的是個公社的民兵連長,駐紮在老蔡家的堂屋裡,高高的個頭,黑黑的臉龐,做事的那個幹練,負責著全面的開山放炮和修路的工作,閒餘的時候碰到老蔡還會山南海北的閒扯一下,很有點水平的。這牛頭頸的石頭山,前面交待過的,他是個弧形或者弓形的山形,而老蔡家的房子剛好就建在弓弦的中間點的位置上,看來大老太蔡當初置業的時候,還是動了很大的心思的,或者肯定的說是請了風水先生的,連民兵連長都這麼說。因為民兵連長選的採石場位置,放起炮來,那飛濺的碎石根本就砸不到老蔡的房子這邊,這讓大老太蔡他們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工程進展很快,老蔡門口的這條馬路很快就拓寬了,底下鋪上大石塊,上面再蓋上泥土,泥土上面再鋪一層小碎石,很平整的馬路,特別是那牛頭頸月亮灣的地方,在拐彎口削平了小山包的口子,大馬路從那羊腸小路的上面一直延伸上去,經過趙家灣,經過董家口,一直修到了青山水庫的腳下,跟水庫大壩連在了一起,便於運輸石料和木料,加固那水庫堤壩。

這年農曆快要過年的時候,眼看著這修路的工程馬上就要結束了,民兵連長他們的隊伍就要轉移到山裡水庫大壩上去施工了,可蔡家這邊有一個女人卻是有一股深深的失落。。。。。。

話得從頭說起,自從民兵連長帶著隊伍過來開山炸石修路之後,就不免會有一些隊員受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