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治”的階段,毛澤東本人已為制止武鬥召集北京五大學生頭頭提出告戒,並明確提出:對紅衛兵要進行教育。10月14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大、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老三屆畢業生分配不出去,新的學生進不了學校,怎麼落實復課鬧革命。
這時候,國家必須就幾百萬老三屆學生們畢業以後的出路儘快作出決定:怎麼辦?
怎麼辦呢,原先有過“四個面向”的說法,那就是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廠,面向基層。
但是,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經破壞了很多廠礦企業正常的生產秩序,有的地方還在進行武鬥,企業處於半癱瘓狀態,人浮於事現象極為普遍,根本不可能招收新的工人。即使是要招收工人的廠礦,名額也十分有限。
於是,客觀上四個面向就剩下了三個面向,那就是面向農村、邊疆、基層。而邊疆和偏遠省份的基層,就是農場或是農村。
1968年冬天的12月21日,中國大地上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起了一個急轉直下的巨大變化,掀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晚上八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已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在那個年頭,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對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很多人一夜之間就立下了“毛主席揮手我前進,插隊落戶鬧革命!”的雄心壯志,真正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的“落實毛主席的指示不過夜”。
第二天,全國所有的報紙都刊登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各地落實的情況,12月23日的《人民日報》報道:“。。。。。。訊息傳到各地後,全國的城鎮、鄉村、牧區和海島,到處一片歡騰。在震撼夜空的歡呼聲、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各地軍民抬著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畫像和最新指示的語錄牌,揮動紅色寶書,舉行聲勢潔大的集會遊行。在歡騰的海洋里人們寫出了熱情洋溢的詩歌:北京傳來大喜訊,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識青年齊響應,滿腔豪情下農村。接受工農再教育,戰天鬥地破私心。緊跟統帥毛主席,廣闊天地煉紅心。廣大知識青年熱烈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掀起了到農村去的新高潮。
毛主席的指示成為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基調和綱領。由於他明確說了要“來一個動員”,全國的大中城市和農村,都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廣泛宣傳動員。
“忠不忠,看行動。”
所以老蔡就回到了老老蔡的身邊。那麼老蔡為什麼不回到老太蔡的身邊呢?
6 蔡常德的插曲
老太蔡那邊,老蔡是回不去了的。話得從頭說起,老太蔡這邊一直是有一個小兒子跟著一起生活的,也就是前邊提到的大老蔡8歲的小叔子蔡常德了。蔡常德解放前也是上過私塾的,解放後也上過高小,多少懂點文化。後來因為老蔡的成績好,又碰到災荒之年,沒辦法,就輟學了,把機會讓給老蔡去讀書以出人頭地,所以老蔡能一直讀到高中畢業。
60年代初那幾年,因為大災,老太蔡這邊也沒幸免,而且受災還非常之重,老太蔡一家都吃了不少苦頭,觀音土肯定是吃過的。老蔡後來也經常提起過那事,說是山那邊更苦,聽說老老蔡這邊還沒怎麼受苦,當時心裡還有點不好想似的。至於那邊到底苦到什麼程度,當然也無從考究了,也沒有必要去挖根究底,畢竟大家都還在,沒有餓死人一個都不少已是萬幸。
且說那小叔子蔡常德,饑荒時候沒辦法,也是憑著自己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