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至於學名嘛,要跟蔡家明蔡家旺他們一脈相承,找了半天,終於叫做家昕了。後來蔡書舟跟他兒子取名的時候,順便也研究了一下這個昕字,查字典,說:昕讀作xīn基本意思:太陽將要出來的時候。多用於人名。
你說這個家昕,太陽還沒出來,細腳子就開始著急跟他物色童養媳了。也真是怪事,解放後第一部婚姻法早就規定不準抱養童養媳了的,都60年代中期了,怎麼還有童養媳這一說。不過這也是見怪不怪了,特別是老老蔡,他是深受童養媳之害的,你看那大腳女人,最後什麼結局,也許是執拗不過那細腳子吧,總之,那家昕生出來剛滿月,細腳子就在山裡隔壁村的董家溝抱了個媳婦,也真是巧的很,剛好又比春生大三歲,也許是鄉下不成文的規矩,女大三抱金磚的,老老蔡照例給重新改了個名字,叫做如意,後來蔡書舟他們就叫做如意姑的,沒叫如意嬸嬸了。至於其中的故事,那都是後面的事情了。
至於生那小兒子,那都是文革開始後的第二年了。後面的事情先不表,這樣一來,老老蔡家沒幾年,就已經是9個人的一大家人口了,可正勞力就只有4個半,梅子因為個子小,又是個女孩,做不了什麼活,一大家人口,一半人吃閒飯不說,還有那房子也不夠住了,老老蔡的日子是越來越困難了,年底秋後算賬,已是一個大超支戶了。大老太蔡老倆口省吃儉用大半輩子積下的一點底子,在第二年一開春蓋了幾間土坯房後,就徹底見底了。這種窘迫的狀況直到文革後老蔡蔡家明的回來,才有了徹底的扭轉。
1 老蔡的異鄉生活
且說那老老蔡的生活因為人口的增加而逐漸艱難起來,以至於年年要超支,直到老蔡回來以後才有根本的好轉。
那老蔡蔡家明怎麼突然就回來了呢,而且偏偏又是在文革以後,原來的那二十多年在哪裡,到底在幹些什麼呢。
其實前面關於老老蔡的章節裡,也偶爾提到過老蔡的情況的。
老蔡一直在山的那一邊也是鄰縣的一個村莊裡生活著呢。至於為什麼會一家人分兩個地方生活,其中的來龍去脈前面也是有交代的,這裡既然屬於老蔡的章節,不免就再次詳細的娓娓道來吧。
說起來那都是晚清或者民國時候的事了,不知是其中的哪一年,發了很大的山水,老太蔡當時就住在這一片深山的山頂上的蔡家塘裡的,因為大水衝了龍王廟,其實廟倒是沒衝,那年久失修的老屋倒是讓那山體滑坡給掩埋了,幸好人們都在外面幹活,才得以把命保住,家可是沒有了,兄弟倆沒辦法,於是就一路分開下山逃荒去了。山頂的人家嘛,總是得面臨山的兩面,剛好山兩邊各有一條路,也各自通向不同的縣域,於是大老太蔡就沿著山溝一路逃荒而下,最後到了這月亮灣的趙家灣而停住了。而老太蔡則到了山那邊另一個叫銅山口的地方停了下來,最後繁衍生息,才有了老老蔡、老蔡之類的了。
至於老太蔡到底是怎麼留在了那個地方,後來又怎麼分得了土地,落了戶那些,也沒人知道,因為當事人早已作古,只能憑想象分析了。逃荒過去以後,可能是碰到一個好心的地主收留了他,因為那時候老太蔡正當年,年輕力壯的,於是就做了地主的佃戶,後來因為聰明勤勞,博得了地主的好感,或是娶了地主的個什麼親戚當了老婆,再後來就自己買了田地,買下了地主的部分莊屋,就安家落戶,生根發芽了。
其實這也不完全算是杜撰,因為蔡書舟經常聽老蔡講搬回來那會,是賣了那地主的莊屋500元錢,後來被老老蔡拿過來還了超支款什麼的。那田地自然後來都衝了集體,肯定是帶不回來的了。
自從老老蔡被當著延續香火的寄託過繼到大老太蔡這邊以後,老蔡一直沒有過來。聽說是老蔡那時候頭上正長瘡癤,土話好像叫癩子什麼的,這東西很噁心的,也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