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見無論是宏輔還是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著自己,而毫無蔑視、嘲諷之色,於是一咬牙關,乾脆明說:“巧、巧則巧矣,然未盡善也。”
哎呀,這句話倒說得還算順暢。
是宏輔和諸葛孔明聽聞此語,表現各不相同。諸葛亮一開始期待地望著馬鈞,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馬鈞在某些細節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處,給自己以足夠的啟發。他可沒料到,馬德衡竟然直接就說“然未盡善也”——我當然知道這東西不夠完美,但你又有什麼本事了,竟敢如此輕視於我,衝冒上官?!
諸葛亮涵養甚好,倘若換了一個人,或許當場就把馬鈞亂棍給打將出去啦。他卻只是微微哂笑,捻鬚不語——我不能貿然反駁,我老師還在旁邊兒哪,且聽老師如何斥責這個狂生。
可是誰想是宏輔聞言,卻不禁撫掌大笑:“吾得之矣!”
馬鈞說的這句話,是宏輔其實很熟悉。他為什麼要巴巴地把馬鈞叫來同看連弩演示呢?並不僅僅因為馬鈞是名傳千古的發明家。在原本的歷史上,諸葛亮所制連弩,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快便外洩到了曹魏,馬鈞見著了,當場就是這句話:“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誇稱經過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率。
然而可惜得很,他並沒有足夠經費來修改連弩。不僅如此,據說馬鈞還嘗試改良礮車,自己做了個可連發的小模型,可以把一些瓶子、瓦塊兒丟擲數十步遠去。傅玄因為此事去找曹羲,說:“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朝廷應該試上一試啊。曹羲以為然,跑去稟報老哥、執政重臣曹爽。可是曹爽這路廢柴又懂個屁啊,“忽之,不果試也”,於是改良諸葛連弩和礮車就永遠只是個設想罷了。
對於諸葛連弩,馬鈞“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是吹牛嗎?其中有多大水分?根本就沒人知道……
是宏輔前一世讀到相關記載,便深以為憾,此番既然得了機會,又豈有不讓馬德衡摻和連弩研發的道理呢?馬鈞想要改良連弩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應該是在他中年以後,在此之前他已經改良過織機,製造出效率很高的翻車,發明了指南車和水力“百戲”,其機巧天下知聞。如今他卻還只是個弱冠青年,就是宏輔所知,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發明,那你無法“令加五倍”,哪怕能夠提高五成的連弩威力。我和諸葛亮就都得笑得合不攏嘴啊。
怎麼樣。既出大言。你來試試?
馬鈞實在技癢,於是肅容拱手,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竭力捋順舌頭,打算侃侃而談:“勳以為,可、可、可、可、可……”越是噎住便越著急,越著急便越說不出話來。其實最近他在小吏面前雖然輕易不言,即便有話要說也儘量儉省。免得為屬吏所恥笑,但基本上已可順言無礙啦,只是面對自家上官和權勢熏天的是太尉,卻實在難以保持平和的心態——緊張之下,口吃的毛病加倍。
好在是宏輔知道他的弱點,當即吩咐:“取紙筆來。”你要麼寫,要麼畫,相比之下還不那麼浪費時間呢。
馬鈞再揖告罪,便即坐下,把紙鋪在地上。先寫了一行字,呈遞給諸葛亮。諸葛亮一瞧。其文曰:“或減其重以便卒持,或強其力以盛其威,今似手弩而不便用,似車弩而難及遠,故謂非至善也。”
馬鈞的意思,諸葛孔明你造的這就是一雞肋。要麼做得再小巧一點兒,方便單兵使用,要麼乾脆加大形質,造成弩車,如今不上不下的,價值必然大打折扣啊。
諸葛亮說了:“今欲用之交、廣,自沅、湘而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