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反映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卻也說明基層官吏執法並不嚴格,因為私情而枉法的現象很常見,司法因為腐敗已經到了近乎癱瘓的地步。
如果說,秦始皇的一系列錯誤政策本身已經讓百姓負擔沉重,那麼,各級官吏腐敗貪婪、藉此機會雁過拔毛盤剝百姓,就會讓百姓處境更加艱難,直至把百姓逼到難以生存的絕境。
官吏們以執行朝廷命令為名,行枉法徇私之實,秦始皇出臺的稱得上“仁政”的好政策難以落實,而推出的各種不好的政策又會被無限放大,既使得百姓歸怨於朝廷和秦始皇,導致秦朝迅速失去民心,也激發了官民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不穩定的直接導火索。
所以,後來陳勝一造反,各個郡縣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們官吏的罪狀,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勝,說明當時百姓的“仇官”情緒是非常強烈的,這是誘發大規模造反起義浪潮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古往今來,對於強大的秦朝為何在瞬間覆滅,有人說是由於秦朝不施行“仁政”,有人說是因為“攻守之勢易也”,而其實,劉信已經得出結論:秦朝覆滅的更重要更直接原因,無疑是:腐敗。
真是腐敗不除,國家必亡啊。
有時候,劉信甚至會產生一絲惋惜之情。畢竟,他親眼看到了秦朝的強大,也感受到了秦始皇推行仁政、想要勵精圖治的決心,更畢竟,他親身體驗了戰爭的殘酷,知道秦朝的覆亡帶來的後果,不僅是劉邦的崛起,更有天下百姓的白骨累累。
如果,歷史能夠發生改變,秦朝能夠不覆亡,天下從此真正走向太平安寧,那無疑是更好的結局。
然而,此刻的他,顯然無力改變歷史的走向,無力挽救秦朝覆亡的命運。甚至,他和劉邦一樣,縱然厭惡沛令,但對於沛令借舉辦宴會公然斂財的行為,他們都無力拒絕,暫時都只能虛與委蛇。
劉信準備了些禮金,在沛令府外等著劉邦的到來。直到宴會已經快要開始,劉邦才匆匆趕到。一見劉信,就問:“叫你準備的禮金呢?”
劉通道:“我準備了一千錢,三叔您可以去大堂上坐上席的!”
不料,劉邦道:“才一千錢?那你先收起來!”說著,他帶頭大步跨進沛令府的大門,大聲道:“劉邦,禮金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