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致良知

直到1520年農曆九月前,王陽明始終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他心學的終極目標。每當有人問他應該如何成為道德聖人時,他給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慾”,但經歷了張忠團伙處心積慮地讒誣構陷而能毫髮無損後,王陽明的心學來了一次飛躍,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從此後,王陽明什麼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有人考證說,“致良知”早就被南宋的理學大師胡宏提出過,我們已無從得知王陽明是不是抄襲了胡宏,還是根本不知道胡宏而自創出來的,無論哪種情況,在今天,“致良知”和“王陽明”已成一體,不容置疑。

“致良知”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按王陽明的話說則是,由於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於萬事萬物上,萬事萬物就得到了天理,於是皆大歡喜。

“致良知”的執行原理是什麼呢?王陽明和弟子陳九川的一段對話是最佳的答案。

陳九川向王陽明提出這樣一個困惑:“心學功夫雖能略微掌握些要領,但想尋找到一個穩當快樂的地方,倒十分困難。”

王陽明告訴他:“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尋找一個天理,這就是所謂的‘理障’。此間有一個訣竅。”

陳九川就問訣竅是什麼。

王陽明回答:“致良知。”

陳九川問:“如何致良知?”

王陽明回答:“你的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可能有絲毫的隱瞞。只要你不去欺騙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惡。此處是何等的穩當快樂!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在功夫。若不仰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關於這點,我也是近年才領悟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一開始,我還懷疑僅憑良知肯定會有不足,但經過仔細體會,自然會感覺到沒有一絲缺陷。”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裡的“致知”,它的執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惡)指引去為人處世。

我們現在可以追溯王陽明如神的用兵事蹟,他對付江西土匪和朱宸濠未敗一戰,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資料蒐集後,一旦定下戰略就絕不更改。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王陽明心學認為人心中有個能分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人不必靠典籍,也不必靠其他外在的方面來證明,良知剎那間一發作,那就是正確答案。但千萬不能有第二次發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覆思考,記住你面對事情時腦海中的第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最佳方案,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就應該致良知,相信自己良知的力量,按良知的指引做出決定,這樣才不會疑慮和悔恨。

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王陽明是在1520年農曆九月的哪一天提出了致良知的心學思想,我們只是知道,王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學”,可見,致良知在王陽明心學中的分量。

據王陽明自己說,提出“致良知”還要特別感謝張忠團伙,如果沒有他們對他進行的百般構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線徘徊,他就不可能在這極端惡劣的人為環境中提出“致良知”。

王陽明對良知的評價非常高,他曾在給弟子的書信中說,考察人類歷史和神鬼歷史,發現“致良知”三字是聖門正法眼藏,能規避災難、看淡生死。人如果能致良知,就如操舟得舵,縱然無邊風浪,只要舵柄在手,就能乘風破浪,可免於沉沒。

聽上去簡潔明快的“致良知”真的有如此神奇?王陽明的回答是堅決的肯定,不過他也有擔憂,說:“就是因為致良知如此簡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