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輕工業區的設想
回到揚州後,楊憲越想越覺得紡織業可以搞一下。
之前僅僅侷限在羊毛加工,做羊毛衫上。
侷限性還是太大。
江南本就是紡織業發達地區,明記接收的沈家產業裡頭,就有好幾個紡織廠。
不過事情沒這麼急,最少,楊憲也要先好好了解一下如今的大明紡織行業情況,知道大明如今的棉花產量,才好做統一安排。
楊憲要做的是用棉質的衣服,去替代如今的麻衣。
這個工作工程量會很大,到時候得直接喊王月憫過來主持。
紡織廠選址的話,楊憲仍舊是決定放在江南,最好就直接建在長江邊上。
這是因為楊憲想要利用水力。
蒸汽機畢竟如今還未純熟。
而紡織機,水車,傳動系統的研發,這些都是現在馬上就可以發展起來的科技。
到時候源源不斷的長江水力,將會成為紡織廠發展的重要引擎,楊憲甚至日後想要在長江附近直接規劃出一個輕工業區,如今僅靠揚州一地,已經完全無法滿足楊憲心中商業版圖的規劃。
中國的古代的發明,基本上都只具有實用性,而沒有邏輯性。
一種發明,往往是因為某個目的而發明創造,但是發明出來之後,卻又往往缺少其功能的延展性。
就好比水車,古中國在荷蘭這個國家都還沒有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水車,但是幾千年來,從來沒有研究過利用水力資源進行其他用途,直到現在仍舊只有單純的澆水功能。
這一點,確實儒家思想要背大鍋。
在楊憲看來,古代儒家思想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在歷史上也只有宗教能比較,尤其是原時空明清兩朝又把科舉侷限在八股文的範疇後,這種應試教育更是對思想又一次嚴重閹割。
楊憲喊來了劉坤,讓他直接派人去全國各地,瞭解各地棉花的產量和價格,以及他們的銷路。
楊憲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直接做到將資源完全整合、壟斷!
根據記載,棉花最早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我國的話,在南北朝時期,棉花才從南洋諸國正式輸入中原地區,只是當時由於紡織技術的問題,人民一直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並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
到了唐朝,唐朝軍隊滅了西北的高昌,高昌也就是後世的新疆吐魯番,正好是產棉的地區,因此也就順帶把先進的棉花生產技術傳入中原地區。
經過發展,到了宋、元時期,中原地區已經有若干地區種植棉花,這個時候紡織技術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這個時候,棉織品還是作為奢侈品存在,只有勳貴之家才得以一見。
這個時期,衣物的主流材質是絲綢、皮草、以及麻。
棉花全國規模內的普遍種植和紡織技術發生質的提高,則是要到明朝中期。
可基礎卻是在洪武年間打下的。
這一點還得誇一誇老朱同志。
朱元璋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皇帝,同時他也是一個優秀且有遠見的農民。
元末明初,經過20多年的長期戰爭,中原地區已經滿目瘡痍,田地荒蕪,人煙稀少。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是增加人口、恢復生產,他先後出臺多項措施,減免租稅、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等等來增加人口、恢復生產,他還下令每年考核農桑作為官員的年終考核,不合格者會被降罰。
朱元璋特別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出臺法令規定農民必須拿出一部分土地種植經濟作物。
早在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曾下令,凡有田地五畝至十畝的農戶,必須有半畝栽種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