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章 給大明讀書人的一封信(上)

徐妙雲和楊憲談及的問題,是國之根本,是國之存續的——教育問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

靠的就是教育,普及教育,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加大受教育群體基礎,任何事情,有了基礎土壤,才能開花。

這就是科教興國。

可目前擺在大明面前有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即便如今楊憲編纂出了漢字拼音等一系列基礎教育的教材,可到了具體執行這一步,仍舊需要有人去教,去傳授知識。

教師的缺失,是最為根本的問題。

或許在京城、揚州開辦各式小學與職業學校,還能夠找到了老師。

可放眼整個大明,就算是江南一些地區都捉襟見肘,更不用說是中部、西部,漠北、高麗、東瀛,師資是完全不夠的。

在古代,開辦私塾教學的先生數量本就希少,因為在楊憲準備開展教育改革、普及全民教育之前,知識是壟斷的。

明朝時期,全國官員數量大約20萬,還有大量的吏,以及試圖透過科舉考試出頭的人。

一般認為,明朝的文盲率是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也就是約十分之一的人識字,基本都是男人。

而且,這個識字群體主要是在城鎮,鄉下數量就很少。

比如,明朝很多看起來很不怎麼樣的太監,能夠做到秉筆太監的職務?

而秉筆太監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或者說辦公室主任,地位是極高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太監基本都是最貧苦的農民擔任,要不是真的吃不起飯了,誰願意把自家孩子送到宮裡當太監,這裡面識字的人太少了。太監如果識字,就是非常稀罕的事情,很容易高升了。

事實上,在歷朝歷代中,明代的識字率已經算高了,百分之十五也不少了。明代出現了小說的大爆發,民間還有大量的藏書,都是因為識字的人較多。

比如再往前的元朝就慘了。

蒙古人雖有自己的文字,但大部分人根本不識字,也不想識字。

在元一朝,科舉考試也一度被廢除,甚至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的說法。

在元朝很長一段時間,讀書人地位極低,被認為是毫無用處的人。在馬背上廝殺的蒙古人看來,只靠吟詩作對就能成為國家精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讀書人的地位都一度排到娼婦後面,就可見一斑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元代民間識字的人就很少了。

朱元璋生於元朝末年,他就不識字。直到朱元璋做了和尚,需要看懂經書,這才開始學習認一些最基本的字。真正學習文化,還得等到他加入義軍,成立自己的小班子後。

當時朱元璋加入紅巾軍後,之所以郭子興看中朱元璋,除了老朱長相魁梧異於常人外,還有就是覺得這個年輕人聰明絕倫且上進。在別計程車兵只顧吃喝玩樂撈錢的時候,朱元璋卻向軍中的秀才們學習知識,文化水平越來越高。

隋唐之前的話,識字率同樣低得嚇人。

因為在隋唐之前,知識是完全壟斷在那些世家大族手中。

與此時的高麗的情況很相似。

這些世家大族手中掌握了世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擁有浩如煙海的藏書典籍,這一切,他們只會拿在手中,即便是自己不看,也絕不會公諸於世給別人看。

更不用說傳播、教導了。

因為知識,就是他們作為貴族階級維持自己階級利益最有力的工具,之前高麗那幫子傢伙就連這點也是學的我們,而且落後時代版本。

如果普通百姓都學會文字,有了文化,那麼他們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