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表示願意無償提供地皮,以及其他一切能夠提供的人力物力幫助。
但是朱棣表示他們蒙王親王府要入一股。
對於此事,楊憲倒是沒有意見。
錢這東西,自己一個人反正是賺不完的。
而且他最主要的目的也不是賺錢,只要食品加工廠的主導權還在楊憲手中就可以。
見楊憲答應後,朱棣現在恨不得馬上就把所有細節全部商討下去,明天就把食品加工廠給蓋起來,然後開始生產牛羊肉罐頭。
不過他也知道,現在不是時候,因為這些瑣碎的事情一旦聊起來就會沒完沒了,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結束的。
他看了一眼朱標,訕笑一聲,開口道:“臣弟失態了。”
朱標抬手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開口笑道:“老四,你以前就從不會和我說這句話。”
楊憲看著眼前這對兄弟。
這一世,朱棣怕是沒機會坐上那張龍椅了。
不過這也能夠造就大明的最強形態。
對於朱棣而言,最適合他的位置,其實是開疆拓土的塞王。
在處理內政上,朱標比他要適合太多。
原時空,在朱元璋這位開國雄主之後。
其實就需要朱標這樣的仁厚皇帝來春風化雨,休養生息。
當然仁厚不代表一味縱容,善良也不意味著懦弱。
朱允炆想要去學他的父親,最後卻只學了個形似,一點神髓都沒有學到。
朱允炆談不上昏君,不論其出發點,還有最後的結果如何,他上位後確實也推動了一系列的仁政,這點不可否認。
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寬刑省獄等等政策都沒有問題,但唯獨重文輕武卻是一個最大的弊端。
一方面,當時的明朝並沒有重文輕武環境,北方有蒙古韃子經常侵擾邊境,國內有各大藩王手握重兵,重文輕武時間長了,最容易造成國中無將,軍備廢弛的局面,稍有不慎就是身死國滅的下場。另一方面,重文輕武,最容易出現黨爭,導致權臣把持朝政的發生。如果沒有朱棣“靖難“躲位成功,建文的朝廷也很難取得大的成就,如果任由他重文輕武發展幾十年,最終很有可能會落得文臣黨爭,蒙古南侵,或是造成明朝“八王之亂”的局面。
朱允炆的很多政策都太過理想化,典型被腐儒給忽悠瘸了。
朱允炆聽信方孝孺、黃子澄那幾個貨的話,想要建立儒家理想中的社會,一切都按《周禮》的目標實行。
因此他在位期間雖然非常短,但是搞的事情卻一點也不少,短短几年時間,推行了大量新政。
舉幾個他當時推的政策,你就知道有多搞了,這哥們真是個天才。
為了遵從古制,朱允炆把全國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內大量改成了古地名――不光大的府名要改,下面的縣城名也要改,甚至衛所的名稱都要改,而且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結果還要改第二次,結果建文朝的整個行政機構大半力量都用在這項工程上面,很多地方章都來不及刻,而且改後的地名大家經常都反應不過來是哪,只好在公文上改後的地名旁邊用註釋標明這地方以前叫什麼,否則沒人看得懂。
然後就是推行恢復井田制。沒錯,就是周禮裡面那個井田制,從孔孟時代宣告徹底破產後已經兩千多年沒人執行過了的井田制,具體內容有點類似於我們建國後搞的人民公社,規定農民們先共同耕種用來提供賦稅和村內公益事務資金的公田,耕種完公田後才允許去耕種農作物歸自家所有的私田。這個制度早在周朝時就已經顯示出不合時宜了,孔子努力一生也沒能成功讓這個制度續命,後續的歷朝歷代除了王莽這個奇葩沒有任何一個君主想要恢復這玩意,結果到了幾千年後社會形態與當初相比區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