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這黑暗的洞穴太久,因為我希望巴國有重新強大的一天,與中原諸侯一爭天下。”祭司的回答令人震驚和愕然,由此想到王后的野心,他們二人都是瘋子,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外面現在已經不打仗了,人們都安居樂業”我淡淡的回答。

“誰會相信你的話呢?”祭司像是自問自答。

“總有一天您會相信的。”我差點就有要告訴他外面真實世界的衝動,但這樣做的結果未免跟我的目的背道而馳,而且他反而會把我當成瘋子。

“在沒有明白你的真實身份前,我無法相信你說的每句話。”祭司對我仍然心存芥蒂。

我不理會他,繼續看第三幅壁畫。

第三幅壁畫畫在大廳的右牆上,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畫許多人在崇山峻嶺間砍伐巨木,平壩中有高大的樓閣正在興建:第二部分是洪水滔天,房屋倒塌,水中漂浮著巨木和屍體,旁邊的一段文字記錄了白虎之巴突然消失之前發生的一場大劫難,裡面竟然破解了一段歷史懸案。

第三段文字最有意思:

“平王東遷四百一十五年,巴國以楚人尹幹為相,引農桑、革朝政,國力日盛。服庸、蜀、盧、彭、濮諸國,都魚庸,疆域空前。乃伐大木,興土建,立宮闕。未成,天降大雨,旬月不停,屋塌山崩,大江水漲數十丈,大木浮屍盈江,水不能飲。乃以浮木琢棺,斂屍納於巖縫,木還於土。又數月,水落江平,尹幹曰:“南山有洞,遷而居之。”

這段話透露了以下重要資訊:其一,平王東遷四百一十五年,應指周平王遷都洛陽。周平王東遷是公元前七百七十年,之後四百一十五年,應為公元前三百五十五年左右,為戰國時期。當時巴國聘任楚人尹幹為相,引進農耕生產,改革朝政,國力日益強大,又征服了鄰近的蜀、庸、盧、濮、彭等小國,疆域空前廣大。

其二,又遷都魚庸,大興土木,修建宮闕,但還未建成,天降大雨,幾個月不停,山洪暴發,形成巨大的泥石流,房屋被衝倒,山體滑坡形成了堰塞湖,長江水漲幾十丈,浮木和屍體鋪滿了江面,水也被汙染了,可能還發生了嚴重的瘟疫,白虎之巴損失慘重。於是將水中的大樹琢成木棺,將浮屍斂入其中,放置在江岸的巖縫中。雨停水落之後,便形成了懸棺。

其三,大雨之後,巴王失去了居住的房屋,尹幹提出建議,南山有很多洞穴,可以搬到那裡去居住。

這段文字明確地指出了巴國遷都魚庸的時間是公元前355年,並簡要解釋了懸棺形成的原因。

但其中也有幾個疑點:一是它的疆域究竟包括哪些地方?被其征服的鄰國庸、蜀、盧、彭、濮可否列入巴國的範疇。

二是巴王為什麼會放棄平闊有鹽的鹽陽而遷都地處山區的魚庸,這個魚庸是否今日的夔城,是因為當時戰亂不斷,以魚庸為都有夔門和高山峻嶺為天險,易守難攻,還是因為魚庸位於蜀、庸、盧、彭、濮等諸國的中心地帶便於控制?

三是天降大雨,數月不停,山洪暴發,屋倒山崩,為何以後的歷史書籍中沒有詳細記載,是因為當時諸侯國征戰頻繁,自顧不暇,還是因為原有記載,但被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一把火燒了?

四是按照文中所載,懸棺的形成應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也就是中國的戰國晚期,這與考古發掘的關於懸棺最早年代的考證吻合,但考古發掘測定的懸棺除戰國晚期之外,還有秦漢時期的,是科學測定出了差錯嗎?

記得有次參觀均窯,研究所的人告訴我,即或是同樣的配料,同樣的火候和同樣的燒製時間,出來的均瓷也會不盡相同。只要配料時外部天氣有所差異,出來的色彩便跟著出現差異。

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不同天氣,不同水質,不同樹木入殮的屍體會不會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