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是“遙遙領先”這個屬性,就必然會帶來“造謠張張嘴,闢謠跑斷腿”的問題。再加上更要命的是如今在市面上流傳的根本就不是什麼謠言,至少相當大的一部分不是謠言,而要將事實當做謠言來闢掉,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不過對於這類事情,大英帝國也總還是有辦法的。或者說,任何一個強國都必然精通如何將事實指認為謠言的技巧,英國自然更不例外。這裡面的第一招就是抓細節,所謂“魔鬼在細節處”,大部分的報道,為了能吸引讀者,總會有意無意的採用一些誇張的手段的,這裡面認真追究起來肯定會有漏洞。而且媒體必須搶時效,這也必然導致一些細節來不及細細推敲。這也必然帶來更多的漏洞。那些傾向於政府的媒體大可以抓住這樣的漏洞做文章。
第二個常用的招數就是用謠言來反謠言。這既可以是造對手的謠,比如貶低對手的人品呀,質疑對手的資質和良心呀什麼的;也可以是主動去給對手當豬隊友,表面上站到反對集中營的那邊,卻故意的搞出一大堆的漏洞百出的東西出來。就象後世裡面的某些釣魚文。
但這些都不是大道,真正的大道還在於控制住媒體的錢袋子。比如說在美國,紐約時報就絕對不會說史高治半句壞話,因為他們的錢都是史高治出的。而且它們在對西班牙人開戰,對菲律賓人開戰,將菲律賓人送進學習營地之類的事情上絕不和美國政府唱反調,雖然平時有事沒事的,他們也會罵一下政府什麼的,但是這個時候,它們卻會堅定地和政府站到一邊,因為政府這個時候正在幫他的老闆掙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體和政府都一樣,他們都是給史高治、摩根以及更多的食肉動物打工的。一般來說,為了爭寵什麼的,員工之間相互罵罵對方什麼的是很常見的,但是一旦老闆需要他們配合起來的時候,他們也就必須“精誠團結”起來。
在英國,基本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的確有一些小媒體,站在反殖民主義的立場上亂叫,但是各家大媒體還是能把握主旋律的。而且,在如今,征服布林人乃是符合絕大部分英國金主的利益的,所以就算是反對黨,雖然照例是對政府提出了批評,但是調門並不算太高。於是英國政府先是冷靜的觀望了一天,然後果斷的派出了精銳的騎警,迅速的恢復了唐寧街的秩序。而主要的媒體,對英國政府的這種做法,普遍的採取了“我什麼都沒看見”的態度。
然而,英國政府的這些招數也只能在大英帝國的境內搞搞,在整個的歐洲和北美,對於英國的批判浪潮還是一波接著一波的。一個月之後,安妮日記的單行本首先在美國發行,好幾位參議員親自參加的這本日記的發行儀式,併發言猛烈的抨擊了殖民主義的罪惡(當然,美國在菲律賓搞的那個不叫殖民主義)——議會民主制度就是好,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政府不便於直接表態的時候,都可以讓議員什麼的出去胡說八道。
緊跟著美國的節奏,這本書也開始在歐洲市場上流行了起來,成了文藝青年裝點自己的不二之選。就像很多年前,德國的小青年都要有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或者許多年之後,一大堆歐洲人總喜歡在T恤上面印上切格瓦拉的頭像一樣。
接著,美國那邊又爆出了一條新聞,說是一家新建立的電影公司——夢工廠電影公司宣稱將拍攝安妮日記的有聲電影版本。
和以前的那些小本經營的電影公司不一樣,這家公司顯然有著雄厚的資本,(有傳言說,布林人的流亡政府就是這家電影公司的重要投資人。)這家公司宣佈,整個電影的拍攝預算高達五萬美元,電影的長度則長達兩個小時。這樣大的投資,這麼長的時間長度,這在電影才剛剛出現的當時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了。
雖然在這家電影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更本就沒有麥克唐納什麼事情,控股的全是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投資公司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