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八旗兵腐化墮落,令朝廷沒有可用之兵;二是為了養這批廢物,朝廷每年還要拿出大量糧餉。因此改革旗務,勢在必行。 其實康熙、雍正兩朝,都曾試圖改革旗務,比如讓旗人回東北駐防,取消旗人不準務農的限制,發給旗人田地讓他們開墾等等,但是收效都不大。 那些旗人發往東北之後,居然自己又跑回來了,因為跑回來的實在多,殺都殺不過來,最後只得不了了之;給那些旗人分地、分牛,他們居然把牛、地賣了換錢,還是不去種地。 旗務問題,始終困擾清廷。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徹底失去依仗,才終於開始學會自力更生。 但其實公道來說,旗人並不各個都是紈絝子弟,只知道提籠架鳥,吃喝玩樂。那是上層旗人才有的待遇。 底層旗人的生活其實格外辛苦。因為旗人要當兵才能領餉,平均一個人要養活七八口,並不富裕。要是家中沒有男丁,領不到糧餉,更是隻有活活餓死的份兒。 到了清朝中期,實在活不下去的旗人隱姓埋名,偷偷務農、做工,甚至為了避免被抓,偷渡去南洋的都大有人在。 這就像元朝時期,表面上看去,蒙人是統治階級,在當時劃分的四等人中地位最高。但其實下層蒙人日子過得格外艱辛,甚至會被販賣成為奴隸。 因此項南必須要改革旗務,而且旗務也必須改革,否則不只國家每年要花費上千萬兩養著他們,而且底層旗人因為被上層旗人盤剝,日子也根本就過不下去。 …… 項南改革旗務的第一步,就是將旗人包衣脫離旗籍,成為普通百姓。 所謂包衣,最初指女真部族的下層成員、統治家族收養、接納的非血緣關係的家族、氏族成員和部分外戚族眾等。後來又拓展至戰俘、契約奴僕和獲罪之人。 總而言之,就是奴僕階層。 但正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皇家的奴僕,自然身份也尊貴。包衣也可以當官,女兒也可以進宮,也可以參與選秀。 讓這些包衣脫離旗籍,成為普通百姓,那朝廷就不用再負擔他們的生計,可以為朝廷省下一大筆錢。 包衣脫離旗籍之後,可以帶走家產、田地等等。而且為了便於照顧生計,還可以再領三年糧餉。但之後就自力更生,自顧生計,朝廷不會再有任何優待。 而且包衣脫籍為民後,原來享有的政治權利也沒有了。 比如包衣跟旗人一樣,參加科舉是有優待的。只要考中舉人就有官做,相比起來,漢人即便中舉,也基本上無官可做,還要再繼續考進士。 再比如包衣跟旗人一樣,就算犯了法,也不歸當地官府管轄,而是交由旗人組織的旗會處置。京師的旗人犯法交步軍統領衙門,貴族犯法則交由宗人府。而因為是同族,自然難免官官相護。 …… 這樣脫籍為民的政策,雖然引起了許多滿大臣的抗議,不過也僅此而已了。 項南執政六年多,不敢說上下一體,絕無二心,但是朝臣中敢跟他掰手腕的,卻是一個都沒有。 畢竟他做皇帝的時間加起來超過一百年,執政經驗異常豐富,眼睫毛孔都是空的。那些臣子打什麼主意,有什麼異動,他都瞭解得一清二楚。 而且,關鍵他這些年憑藉組建的新軍,已經構建起了相當強悍的力量。再加上內務府和戶部這些年又賺了那麼多錢。 項南現在手上又有兵,又有錢,就算大臣們群體反對都沒用。他可不是崇禎,會被文官架空。他可是真敢殺人的主兒,逼急了他敢再把文官屠一遍。 何況,包衣脫籍為民,只是部分滿大臣抗議,絕大部分包衣、很大一部分滿大臣,還有所有的漢大臣都是支援的。 因為他們不瞎,都能看到這些年旗人已經是毒瘤一般的存在。不僅腐化墮落,不堪大用,關鍵是自己也活不下去。 得益的只有那些上層旗人,他們上面領著朝廷的糧餉、奉銀,下面盤剝著底層旗人,可以說是兩頭吃,兩頭佔。 在這種情況下,脫籍為民,對下層的包衣、對朝廷都是好事。吃虧的只是那些吃拿卡要的上層旗人,屬於是少數。就算鬧,也鬧不起多大的浪花來。 脫籍為民,讓旗人的在籍人數減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