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5章 胡朝漢臣

魏國能否守住新都鄴城也難說。

公元416年,南朝宋國皇帝劉裕攻打後秦,準備進取關中時,向魏國借道黃河行軍。

魏國滿朝反對,只有崔浩表示應該同意。他認為:劉宋與後秦交戰,對魏國是好事。

魏國最好先支援劉宋國拿下關中,然後去劉宋國手中搶奪關中。這比從後秦手中取關中要容易得多。

因為關中是後秦命根子,而對劉宋國來說只是偏遠故土。

前者會為了關中拼命,後者則不然。

皇帝拓跋嗣沒有采納崔浩等人意見,而是出兵阻擾劉裕進軍。

結果,魏軍遭到劉宋軍“卻月陣”重創,並沒阻擋劉宋軍計劃。

後來,關中被劉宋國攻克。

不久,匈奴胡夏國發兵爭搶關中,果然沒費太大勁就得手。

僅僅這點即可證明,崔浩的判斷非常正確:從劉宋手中取關中,難度小得多。

公元424年,拓跋燾剛繼位不久,劉宋國與胡夏國聯合起來,從南面、西面進攻魏國。

在確定重點打擊物件上,魏國朝臣一面倒,都表示要全力對付南方劉宋國。

又是崔浩獨樹一幟,分析利弊得出結論:對南防禦、對西強攻策略最佳。

拓跋燾採納崔浩建議,率大軍親征,攻下胡夏都城“統萬城”,佔領了胡夏國大片國土。

劉宋軍卻沒作出太大反應。

這次崔浩又判斷對了。

之後,崔浩堅持的幾件事,也非常正確,而且都是拓跋燾親眼見證的:

公元429年,在痛揍柔然或胡夏選擇上,崔浩選柔然。

皇帝採納崔浩建議,大軍出征柔然,結果大勝。

柔然被趕到漠北深處。從此再不能對魏國形成大的威脅。

最公元439年,在是否討伐北涼問題上,崔浩與中書侍郎李順針鋒相對,堅決主張收拾北涼。

拓跋燾採納崔浩建議,出兵一舉覆滅北涼。

後來審訊俘虜得知:李順早已被北涼收買了,成為內奸,一直在魏國與北涼間玩無間道。

至此,北方統一,五胡十六國時代結束。

只剩南朝宋國與北朝魏國對峙。

……

凡此種種,從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拓跋燾時代,崔浩的功勳不斷積累,地位越來越高。直至僅次於錄尚書事的太子拓跋晃、成為次宰。

只不過,崔浩老來放鬆警惕性,冒險主持編撰“國史”。

並且,他在諂媚小人攛掇下,沽名之心氾濫,將“國史”刻於石碑,置諸公道之旁,供世人觀瞻。

他的這一舉動,給自己招來滅族之禍。

:()幸好遇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