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商賈;短時間之內;再次到縣衙去。
江寧縣十幾家最大的商賈;悉數都到縣衙來了;每個人的表現;也是各不相同的;大都是有些猶豫的;沒有立即表態。
蘇天成沒有強迫這些商賈;畢竟有些東西;依靠事實說話。
不過十來天的時間;蘇酥坊的名氣就出去了;可以說;整個的南京市;都知道了這種牌子的糕點;上元縣不少人;專門到江寧縣來購買蘇酥坊;作坊的生產;很是緊張;每天不可能有存貨;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蘇酥坊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名牌了。
必要的規劃;還是有的。
盧天明、渠清澤、劉仲基和蘇平陽相繼來到了二堂。
看了看眾人之後;蘇天成開口了。
“蘇酥坊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江寧縣雖然是富庶之地;可是縣衙依舊很窮;想著做事情都有些困難的;比如說這次的整修溝渠和官田;消耗了不少的銀子;僅僅依靠賦稅;不可能支撐下去的;故而我想到了;讓江寧縣的大商賈;為縣衙做一些貢獻。”
“蘇酥坊依舊為縣衙提供了兩萬兩的捐銀;今後每年都會這樣做的;可僅僅是蘇酥坊一家這麼做;那也是不行的;蘇司吏已經進行過一些統計了;江寧縣大大小小兩千多家商鋪;效益不錯;或者說有著雄厚實力的;有一百零八家;我想過了;這一百零八家;都是要為江寧縣的發展;做出來一些貢獻的。”
“蘇司吏依舊列出來了一份的名單;江寧縣最大的十五家商賈;包括蘇酥坊;每年的捐銀;都是兩萬兩;三十家中等的商賈;每年的捐銀五千兩;剩餘的六十三家商賈;每年的捐銀一千兩;這筆銀子的總數;是五十一萬三千兩;這樣的一筆銀子;保證縣衙的開銷;足足有餘了;鹽商每年的捐銀;需要投入到諸多的建設中間;整修耕地水渠;縣城裡面的道路;包括江寧縣內的官道等等;最重要的;還要保證巡檢司的開支。”
“諸位可能要擔心了;縣衙收取銀子;難道他們願意嗎;沒有誰心甘情願的拿出來銀子的;換位思考;諸位也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若是你江寧縣強行這樣做了;商賈可以搬到上元縣去;甚至是離開應天府;到其他地方去。”
“所以我們要想到好的辦法;蘇酥坊的情況;大家已經看見了;縣衙能夠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這樣的辦法;我曾經說過;商賈和官府;要做到雙贏;這樣在能夠順利的發展;任何一方面的強勢;結果都是不好的。”
“要保證如此的態勢;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東西;那就是有人購買如此多的商品;涉及到糧食、茶葉、食鹽、糕點、熟食、衣服鞋帽等等;若是江寧縣的老百姓;手裡沒有銀子;那也是無法購買的;最終縣衙的決定;會成為一句空話;所以說;開年之後;縣衙要開始大規模的建設;投入銀子;讓老百姓做事情;拿到了銀子;能夠購買;這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
大家都沒有說話。
蘇天成的這一番話語;能夠接受的人是不多的;畢竟大明的官吏;想到的為老百姓辦事情;重點還是在政治清明;其次就是秉公辦案;至於說賺錢的事情;很少有人想到;農業經濟的思想;佔據了主流;自給自足的認識;為所有人接受。
商品經濟的洪流;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一旦爆發出來;會產生驚人的力量;改變很多的東西;但想要社會發展;必須走這條道理;這是幾百年發展的經驗。
嚴格說;明朝末年;這樣的影響;已經存在了;只是處於初級階段;甚至是雛形;南方的讀書人多;科舉之後;做官的多;他們掌握朝政;不自覺的維護南方大戶、富戶的利益;阻止朝廷從這些人的頭上;得到任何的利益;甚至不允許南方的財富;流到北方;就是在北方遭遇到饑荒的時候;也不會想到援助。